photo via unsplash

《VO》導讀:

美國 TLC for Kids 校長船津徹教育過的孩子累積4000名以上,教材被全美有25萬名老師加入的教育資源網站「OpenEd」選為「最有效教材獎」第2名。

船津徹將全球各地的教養法,整合成一套完整的系統,這篇特別分享「瑞典的爸媽在教養上扮演的角色」。

(責任編輯:戴相文)

文/美國 TLC for Kids 校長船津徹

瑞典、芬蘭、挪威等北歐國家,經常在「養育小孩最輕鬆的國家」「對於帶小孩的家庭最友善的國家」排行榜上獨占鰲頭。同時,北歐在全世界學力排名也位於頂尖位置。人們甚至將北歐稱為「全世界養育小孩最輕鬆的地區」。

那麼,究竟原因何在呢?

人們普遍認為是因為政府大力協助的緣故,但其實並非如此。

最大的原因在於,父親會參與帶小孩的工作。

個人主義思想深入瑞典,他們認為夫妻一起工作是理所當然的。

瑞典人認為男性做家事是理所當然的,女性出門工作也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帶小孩也應該是夫妻兩人一起做的事,這種思想深植在他們的文化當中。

因為父親會參與帶小孩的工作,減少了母親的負擔和壓力,於是就這樣成為了養育小孩最輕鬆的國家。

事實上,瑞典的父親在申請育嬰假時,核准率高達八十%,而且北歐的父親要是不請育嬰假,還會被周遭人們白眼相待。

不論是父親還是整個社會,現在都該是認真思考由父親幫忙帶小孩的時刻了。

讓母親有喘息的空間,才能培養小孩健全的人格

那麼,為什麼說父親參與帶小孩會比較好呢?

原因前面已經提過了,就在於可以減輕母親的壓力。

小孩在0歲到4歲時,母親和孩子密切接觸的機會較多,母子之間的關係會構成孩子心理、人格層面的基礎。

假如母親因為帶小孩的壓力過大,總是心情煩躁、皺著眉頭怒目瞪視,是沒辦法好好教養小孩的。

一旦母親心煩氣躁,就很容易對小孩說出「快點做!」「不行這樣!」等命令、禁止的話語。這麼做會讓孩子的內心越來越無法獲得滿足。

不只如此,當母親持續承受巨大的壓力時,就會不斷催促孩子「快一點!」「動作快!」這麼一來,便會增加孩子的失敗經驗。

當母親疲憊不堪時,就很容易說出「之後再說」「不要無理取鬧」等否定的話語,這會導致孩子的自尊心受損,帶來最糟糕的結果。

但是,這並不是母親的錯。

許多母親會因為要帶小孩、做家事、還要承受來自周遭的壓力,而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

若要母親能夠笑咪咪的、用開朗的態度對待小孩,那麼,父親的協助就是不可或缺的。父親應該要協助帶小孩、做家事、陪伴小孩學習、幫小孩看功課、每月安排一次父親和小孩單獨相處的時光,而讓母親有段自由的時間,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好好聆聽太太說的話。假如做父親的不能體諒和協助太太,小孩的教養便無法順利進行。

研究指出:成長期和父親一起度過較長時間的小孩智商較高

話說回來,父親在外面工作,母親在家裡帶小孩的價值觀真正開始根深蒂固,是相當近代的事情。

在古時候的家庭,教授小孩學問和劍術是父親的職責。這是因為在那個時代,能否培養出優秀的小孩是會左右家族存亡的大事。父親不只會教授孩子學問,甚至還會鉅細靡遺的教導孩子禮節與用詞遣字。

那麼,現代的父母又該怎麼分擔教育小孩的工作呢?

首先,6歲以前是心理基礎(情感和人格的走向)形成的時期,這個時候母親在教養小孩上扮演主要角色。要建立起孩子的自信,關鍵就在於讓孩子感受到被愛的感覺,而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母親要和小孩有很多的肢體接觸。

此時父親的工作是協助母親。父親應該做些不是只有母親才能做的家事和瑣事,例如購物、打掃、洗碗、倒垃圾、接送小孩等工作。

而當小孩的年紀越來越大,父親所扮演的角色便越來越重要。

像是帶小孩出門一起活動身體、接觸大自然、讓孩子有機會和不同的人接觸。教導小孩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大人,所需要遵守的規範與生活所需的知識、技術與能力。其中包括有:教導孩子社會規範、了解盡力完成自己的工作是多麼的重要、如何與人相處等。

根據英國新堡大學的一項關於「父親在教育上的職責」的研究指出,成長期和父親一起度過較長時間的小孩,智商較高、社交能力好、在職涯上的發展也較好。

此外,管理學院展望期刊於二○一五年進行的研究指出,小孩從小和父親相處的時間越長,長大後對自己工作的滿意度越高。

各位父母當然也會有工作很忙的時候,但帶小孩並不是一件永無止境的事。希望你能和另一半一起合作,建立起一套屬於你們家照顧小孩的制度。

教出有自信、會溝通、善思考的孩子

世界標準教養法

這裡買

延伸閱讀:

【孩子為什麼講不聽?】以色列科學幼教:小孩聽不進話,很多時候其實是在求救

【養出不畏權威理性對話的小孩】以色列科學幼教:你是要小孩聽懂?還是乖乖聽話?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世界標準教養法:教出有自信、會溝通、善思考的孩子》,由方智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