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via Pexels
教養的矛盾,就是父母之「教」與孩子的「發育成長」常常無法同調而導致衝突。
具體來講,一方面,每個孩子都需要在父母的呵護照料中長大成人;另一方面,人的成長本質上都是自我成長,這是當今許多心理學家研究得出的結論。
經過多年研究,我現在可以斷言:教養問題的根源都來自童年,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去認識、理解緩慢又漫長的童年,包括父母與孩子的童年。因為,父母童年時期的經驗,會在孩子身上重演;而童年時期可能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奶、蜜、鹽」是生活中極為常見和不可或缺的三種物質,在教養層面,它們意味著什麼?它們會怎樣影響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成長?這是本書要討論的話題。
用生命之初的「奶」,為孩子一生塗上溫暖底色
我談到的「奶」,最淺顯、直接的意思是指母親的奶水。更深刻的意義是指以母親為核心,充滿溫暖、充分照料的生活環境。這個環境以充分的愛和滿足感為導向,所有孩子都不可缺少,來自母親的愛與照料也是其他人不能取代的。只有在母親的懷抱中,孩子才能成長得更健康,更活潑,更舒坦。
英國著名的兒童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認為,從完全依賴到相對依賴,再到趨向獨立,是每個孩子個體成長的必經過程。完全依賴階段強調母親對孩子的懷抱,即時時刻刻懷抱孩子,全方位滿足孩子的要求。母親要做到始終能滿足孩子的需求,這就像人離不開空氣一樣—不是說孩子需要她時才在,而是時時刻刻都在孩子身邊。這會使孩子產生一種生命的「全能感」—覺得可以自由地發展自己,自由地釋放自己本能的需求。
所以,母親要給予孩子甜蜜的注視,對孩子的表情、動作、聲音做出及時反應,讓孩子從小就能產生更多的自我肯定。這樣,母親就創造了一種對於孩子成長有促進作用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孩子慢慢趨於獨立。
健康陽光的孩子,是被「蜜」浸潤過的
我們談到的「蜜」,是指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將鼓勵、讚賞這些甜蜜的情感支援方式,變成家中最重要的互動方式。這樣的互動,依照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觀點,是舉凡對孩子成長「有益」的父母都會採取的行為。
用鼓勵、讚賞的方式開啟孩子生命無限的可能,孩子的主動、樂觀、探索精神等與生俱來的生命熱情就會被釋放出來。
遇到事情就畏縮、遇到挑戰就沮喪,這種消極的狀態,和早期成長過程中缺少被鼓勵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生命中幾乎所有潛在能力、美好的可能性,都需要激發才能展現。兒童發展心理學提醒我們,孩子反覆犯錯正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孩子是在不斷犯錯、不斷失敗中發展出各種能力以及獲得認知。如果父母害怕孩子失敗而趨利避害,會讓孩子的眼界越來越狹隘,從而讓生命發展的可能性越來越受限。
生命之「鹽」,讓成長舉重若輕
至於「鹽」,主要可分成三方面來看:
第一,正如耶穌基督教誨人應該成為「世上的鹽」,鹽既是世上最尋常又不可缺的食物,同時還是一個人堅毅、勇敢與有責任心等優異品格的象徵。
第二,「鹽」意味著生命的現實感,無論在什麼環境、接受什麼任務、面對什麼困難,都有面對現實去承擔、接受的能力,從而在淬煉中成長,而不是迴避、逃避和退縮。
第三,它指向生命的自由度,包括心靈開放、從容,以及精神方面的信念、追求,無論在什麼環境,都有精神目標。
人一生總要承受一些沉重的東西,責任感可能會使人心事重重,感受巨大的壓力。無論遭遇什麼事、在什麼處境,都能心境從容創造美好生活,需要強大的心靈包容能力—而適當的「鹽」有助於打造這種能力。
人生總是與各種挑戰相伴,父母幫助孩子成長的同時也要學會放手,而幫助孩子減少對親情和家庭的依賴,就是培養孩子品格力最好的方法。我們終將明白,一生命中所添加適當的「鹽」,能夠讓人處變不驚,在不同環境中形成不同的適應力,這樣的人才具有改造現實的能力。
為人父母應對照反省:我們成長過程中,「奶.蜜.鹽」是否充足?孩子身上有哪些問題可能和「奶.蜜.鹽」不足有關?還有,有些教養問題是不是因為我們遲遲沒有讓孩子「斷奶」造成的呢?
爸爸媽媽推薦好書
延伸閱讀:
從小就愛哭、超會察言觀色?精神科醫師:每 5 個孩子就有 1 個是極具天賦的「高敏感兒」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奶‧蜜‧鹽的分齡教養金律:灌溉孩子一生的安全感、樂觀自信與責任感》,由如何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