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on Visualhunt
《VO》導讀:
讀《莊子》就會懂:人活天地間「最重要的才能」,是在與外界交流溝通時能注意自己的心靈,永遠不要失去和悅、喜樂的心情。
(責任編輯:戴相文)
文/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蔡璧名
講到禍福、成敗是沒人能給你解釋的,既然生死、得失、成敗、禍福不能解釋、不能操之在己,「故不足以滑和」,這裏的「滑」念ㄍㄨˇ,是「亂」的意思,因此不值得讓它攪擾你心靈的平和。
剛生下來的嬰兒當然也會哭,在他尿褲子的時候、叫媽媽要喝奶的時候。可是很多時候小嬰兒不時咯咯地笑,我想一個沒有煩惱的人就應該是這樣。好多好友生寶寶,我去探望她們,剛有小孩的母親最喜歡聊孩子昨晚睡得好不好。因為寶寶睡得好,媽媽就能睡得好,寶寶要是整夜沒睡,那可就折騰了!可是我從沒聽過任何一位母親告訴我:「我寶寶天生失眠,我每天晚上幫他數羊,他還是睡不著。」我沒聽說過有天生失眠的孩子。可是為什麼年紀漸長,就有人開始失眠了,而且失眠的人口愈來愈多?聽說知識、階級、學歷愈高的人愈是睡不好,因為通常壓力更大、精神狀況更差。
不管幾歲都能像嬰兒一樣
所以我們要學這套心身技術,要學怎麼樣不讓外在世界那些聚散離合、生老病死、緣生緣滅、是非對錯、富貴貧窮,以及別人的批評、誣陷,影響你內心的平和,讓自己不管幾歲都能像嬰兒時期一樣,常開笑口、一躺下去便能沉沉熟睡。
「不可入於靈府」,也不要讓生死、得失、成敗、禍福進來攪擾你的心靈。你會發現「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這兩句其實是合掌、互文的寫法,完全一樣的意思講兩遍,當然兩者間仍有些許層次變化。前者在講:不必為了這樣而亂心;後者告訴你:不可以擱置在心裏、毋須為之失去內心原可保有的虛空明淨。一件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不要放在心裏。
我養寵物,有時候也會從寵物身上學到一些道理。我常覺得我的貓傻傻的,但牠也會表達憤怒,比方說我生病時因為沒有能力照顧牠,沒把牠帶在身邊,後來我好些了接牠回家,牠進家門第一件事就是衝到我臥室的棉被上大便,以表達抗議。因為牠知道我先讓貓爸爸回來,牠可能這麼想:「為什麼爸爸可以先來?為什麼不是我第一個來?」牠可能覺得自己最愛的是主人,可是主人怎麼沒有同等地對待自己?我沒辦法透過語言跟牠溝通,因此牠不了解:那是因為牠爸爸身體不好需要特別照顧,所以我才帶在身邊。可是牠表達完憤怒,隔天似乎就完全忘了這事,又像以前一樣一往情深地看著我了。
這是一隻寵物的例子,而我們的童年據說也是一樣的,那為什麼不能保持下去呢?不要讓太多外在事情攪擾我們的心靈,「使之和豫」,這個「豫」是安,讓心靈維持平和安樂。
平和安樂不是靠躲起來
有一種平和安樂很簡單,是把自己關起來,躲在一個山洞裏或是人煙罕至的山明水秀之所。抑或我所從事的印度瑜伽修鍊也說,要在自家房子裏找一個聖潔安靜的角落,擺在那裏的椅子,鋪在椅上的布、相關一切都得特別布置,專門讓你置身在該處冥想。但我們在原儒、原莊、原老的經典中,看不到類似的敘述。所以才說大隱隱於市井,因為沒有隔絕外界、保護自己的保護膜,而要「通而不失於兌」。請注意這個「通」字,指的是跟外在世界交流溝通。
每次大家憤慨這個時代、這個世界,不滿某些人胡作非為、勾心鬥角,批評抱怨完最後總會加上一句:「哎呀,真想歸隱山林。」我每次聽到「歸隱山林」就會微笑。如果儒家、道家的東西讀多了,你可能會嚷嚷著歸隱山林,可你永遠不會去的。因為儒家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莊子說:「治國去之,亂國就之。」(<人間世>)道家的隱是大隱隱於市井,愈混亂的時代,愈需要有熱心、有熱血的人留在人間世把這片天撐起來,因為莊子之徒永遠是跟外在世界互通的。所以儒家孟子的「不動心」,跟道家莊子的「攖寧」、亂而後寧,都不是憑隔絕外界、避世隱居做到的。這跟告子的「不動心」不一樣,你永遠在跟外在世界往來溝通,就在這往來溝通當中修鍊自己,而不是躲起來。
保持和悅心情
「通而不失於兌」,在開放地與外界交流溝通時,永遠保持、不要失去和悅、喜樂的心情。不管你是覺得自己的昨天不好,或是對上一個小時的自己不滿意,或者是覺得自己的遭遇不好。可是學習《莊子》以後,會發現遭遇不好也是一種好,因為它可以增強你鍛鍊的強度。你對昨天的自己不滿意,對前一個小時的自己不滿意,那麼當下把不滿意的地方改掉不就好了?它已經過去了。人能面對、把握的永遠只有當下這一秒,這是莊子的哲學,所以你永遠不會失去那個喜樂的狀態。
VO VIP 專屬天下購書優惠
進入「天下網路書店的 VO 專屬店中店 」
輸入通關密語「VOVIP」
就能享有專屬於 VO 讀者的 75 折 購書優惠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勇於不敢 愛而無傷:莊子,從心開始二》,由天下雜誌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