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有些人思考總是很靈活、點子很多,每天工作都充滿活力。與其說他們是天生聰明,不如說他們是很懂得「善用大腦」!以下是日本神經生理學專家川﨑康彥給的活化大腦建議。
(責任編輯:李恬芳)
文/川﨑康彥
在研究所期間,我參加了各種研究小組,四年下來,我參與的研究案竟有十幾個。據說這個成績遠超過平均,簡直多得嚇人。
光看這樣的經歷,大家肯定以為我是那種絕頂聰明的研究者,其實我原本是個平凡無奇的人,連我都嫌棄自己。我從小學時期,無論功課、體育,可能都還達不到中下的程度,就是典型的「吊車尾」。
這麼平凡的我,是怎麼擠進世界頂尖的哈佛研究員行列,而且還留下研究成果,現在更過得一帆風順呢?
其實這個祕訣根本不難,就是「善用大腦」而已。
若懂得善用大腦,無論工作或讀書,甚至運動都會得到很好的成果。也能提升溝通能力、促進人際關係、安定心神、消彌負面思考,人生變得充實又愉快。
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執行以下兩件事而已。
一是興奮,二是緊張。許多人可能覺得訝異,「什麼?就這樣?」但這兩件事其實非常重要。
1.「興奮」可產生執行力、吸引同伴參與
我先說明第一項:「興奮」。
每個人應該都有過因熱衷某件事而廢寢忘食,不知不覺時間已經過許久的經驗。這裡所謂的「興奮」,就是指找到可以讓人樂在其中的事。因為興奮的心情,可以強化大腦的專注力和能量。
我在進入哈佛參與研究之前,認為這些學者都是視結果更甚一切的個人選手,帶著具備超群記憶力和計算力的大腦,冷靜且沉著。
但是,他們對自身專業領域的興奮程度,可不會輸任何人。不僅是興奮,面對心中這股熱情的積極度和執行力,更是非常人所能及。這股熱情也是感染周遭、帶動其他人跟著興奮,積極參與的能力。
你或許感覺到「菁英學者也有平凡的一面嘛」,沒錯,正是如此!這些人對自己研究的領域總是懷著天真無邪又純潔的心,這使他們有時候表現得很孩子氣。
2.「緊張」使思考和行動更多樣
第二件事是「緊張」。這部分也可說是訓練自己使用平常不太會使用到的大腦部分的方法。
大家應該聽過左腦派、右腦派。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無意識地只運用大腦的特定部分,執行自己擅長的項目。
例如,理論型的左腦派,對任何事都要主張其道理;直覺型的右腦派,則是凡事講求感覺。只使用大腦的某一部分,行動就會傾向特定模式,結果每一次的問題解決方案都脫離不了類似的特性。
當我們刻意運用不常使用的大腦,因為不熟悉,所以會顯得「緊張」。但是,當我們懂得使用大腦的每個部分後,就可以解除行事的固定模式,天馬行空的創意將會開始湧現,腦力因此大幅度升級。
哈佛的學者們都會刻意避免以固定模式運用大腦,也會利用達到此目的的訓練方法,並執行到底,養成習慣。
利用「緊張」,訓練平常不太活用到的大腦部分,以助「興奮」的心情來實現夢想。你的未來就會具體成形。
補好腦推薦好書
《為何我們喜歡興奮,需要緊張?:哈佛醫學院研究員的 53 個活化大腦練習》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為何我們喜歡興奮,需要緊張?:哈佛醫學院研究員的53個活化大腦練習》,由先覺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