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失敗經驗談」可以得人心,也能保護自己。
(責任編輯:李恬芳)
有人工作能力優異,備受眾人矚目,卻沒有遭到腹黑害人狂的魔爪。說巧不巧,這些人在閒談間都會把同一個話題拿出來當免死金牌,那就是「失敗的經驗談」。
這是因為暢談失敗經驗會有緩和對方感受的效果。
只要把失敗的糗事拿出來當笑話講,在場的人都會放下心來,談話的氣氛自然也比較緩和。
人們一面想著「這也太扯了吧」,同時也感到很親切,因為對方的糗事會抬高我們對自己的評價。
看見冒失的人,我們會覺得「這人跟我一樣」、「我說不定還沒有他慘」,心情上自然就比較從容。
因此,優秀的人不僅不聲張工作上的成就,還會積極談論自己的失敗經驗,以顯示自己其實也是個普通的冒失鬼。這都是為了強調自己是個容易親近的人。
午休時間幾個同事一邊用午餐一邊閒聊,大家在抱怨客戶那邊的負責人態度差勁又難溝通,每次都快被氣死。這時某人順著話題說,他負責的客戶人很好,態度也很親切。結果卻被其他人酸:
「你是在炫耀哦?意思是你比較受客戶信任就對了?」
意想不到的諷刺態度,害得當事人一聽之下慌了手腳。
對於缺乏自信、抱有自卑情結的人來說,就算只是說出事實,聽起來也充滿洋洋得意的自誇味道,所以單單提醒自己不炫耀是不夠的。
「失敗經驗談」可以得人心,也能保護自己
缺乏自信的人通常會用「向下比較」的機制以維持自己的自尊心。
拿自己和優秀的人進行社會比較,在心理學上稱為「向上比較」,而和劣於自己的人比較則稱為「向下比較」。
透過向下比較,人們會認為,自己比他人優越、自己的處境比較好,因此能夠保持自尊心。這就是為什麼人們都討厭聽見別人炫耀,誇耀自己成就的人會被撻伐。
相反地,拿失敗經驗當話題則可以緩和氣氛,誘發他人溫暖的回應。
這些失敗的糗事會證明你「沒有威脅性」,為那些沒自信又善妒的人帶來安全感,巧妙運用了向下比較的效果。
人不只在評斷能力的時候會運用向下比較,在判斷自己是否幸福的時候也有同樣的心理機制。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威爾斯(Thomas Ashby Wills)提出的「向下比較理論」,和更不幸的人進行比較,可以略微提升主觀的幸福感。
認為自己沒有獲得應有回報的人,透過和更悲慘的人比較,開始認為自己的情況其實也沒那麼糟,低迷的幸福感自然會回升。
向下比較也有其他更主動、更卑鄙、更具攻擊性的運用方式。那就是批評、中傷自己視為比較對象的人,貶低他們,藉此相對抬高自身的評價。這種策略大多是在無意識中使用的,畢竟任誰都不想相信自己是這麼卑鄙的小人。
(延伸閱讀:很多人身邊有的人際關係害蟲:一直貶低別人的「挑刺狂魔」原來有這樣的可怕心理……)
例如,某人把自己和工作成績優秀的同事比較,自我評價下降,因此散播毫無根據的謠言抹黑這個礙眼的同事,降低整個環境對該同事的評價,來恢復自己的自我評價。
《有人就是要害死你!人際關係地獄求生指南,破解酸民、小人、腹黑狂的心理機制,不再腹背受敵而鮮血淋漓》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有人就是要害死你!人際關係地獄求生指南,破解酸民、小人、腹黑狂的心理機制,不再腹背受敵而鮮血淋漓》,由遠流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