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本書:《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從49個練習開始,用鼓勵提升孩子的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教養孩子時,父母說的話往往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本書作者艾莎.波普爾認為,「讚美」會降低孩子挑戰更困難事物的動機,要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應該用「鼓勵」的方式取代褒揚。下面舉出作者碰過的實際案例,清楚說明鼓勵與讚美兩者有何不同。
(責任編輯:蔡芷庭)
鼓勵與讚美的不同
評價孩子的行為,而非評價孩子與生俱來的美好、俊俏或可愛。──魯道夫.德瑞克
鼓勵,促使孩子自我評估;讚美,則會使孩子成「討好者」「approval junkies」。
舉例:
讚美:「我非常以你為榮,這是給你的獎賞。」
鼓勵:「你很努力,你一定覺得很驕傲。」
讚美:「妳真是個好女孩。」
鼓勵:「謝謝妳的協助。」
美國心理學家卡蘿.杜威克(Carol Dweck)的研究已經證實,以讚美回饋孩子,可能損害他的內在動機。杜威克的研究也支持正向教養工具的功效及阿德勒與德瑞克斯早在二十世紀初期就提出的「鼓勵與讚美」理論。不幸地,以讚美回饋孩子,幾乎是各個文化的普遍現象。
然而,研究結果也顯示,藉由「過程導向」的回饋來鼓勵孩子,是具有效果的。杜威克發現,孩子受到讚美時,他們的動機會減弱;然而當孩子的努力得到回應與鼓勵,他們會自我激勵,使自己更加投入。杜威克也發現,讚美可能阻礙孩子承擔風險的意願。
孩子完成任務,因而得到他們很聰明的讚美,日後他們會偏向選擇簡單、能夠輕易完成的任務。他們不想承擔犯錯的風險。另一方面,因為努力而獲得鼓勵的孩子,較願意執行具挑戰性的任務。
鼓勵與讚美之間有著微妙的差異。有時很想讚美孩子,尤其當你對他們的作為感到驕傲時。在兒子打出全壘打時,我面臨該如何拿捏鼓勵與讚美的界線。我努力克制,不要說出我有多麼地以他為榮(但是……可惡,我真的以他為榮)。
我用鼓勵取代讚美:「你一定覺得很驕傲!」接著,我說出更明確的鼓勵:「所有辛苦的練習都值得了!你的每一次打擊都用盡全力──我相信你了解自己終究會成功的。」
他露出了充滿喜悅的笑容。我的確是一名感到驕傲的母親!
我想我們都會同意,大部分時候,讚美讓人感覺很美好。但當我們聽了太多讚美,可能會變得依賴讚美,引發我們的「討好症」(disease to please);或是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我們太習慣聽到父母為我們感到驕傲,反而使得我們對讚美變得無動於衷。
電商這麽夯,我真的適合嗎?讓小測驗告訴你
幾年前,一名叫做艾薩克的客戶,讓我學到讚美與鼓勵的差異。當時他大約十三歲。我去一戶人家進行家庭訪問,看看他們近況如何。那一戶的媽媽提到,艾薩克每天晚上都會出去倒垃圾,她為此感到非常開心。艾薩克翻翻白眼,我問他怎麼回事。他看起來有些受挫,以嘲弄語氣取笑母親時,眼眶還泛著些許的淚水:「她一直說『艾克克做得好、做得好。』」
我說:「你媽媽只是試圖讓你知道,她注意到你有協助做家事,而她很感謝。如果你不想聽到她說『做得好』,你希望她說些什麼呢?」這時,他開始哭泣說:「她可以只說『謝謝你』。」
在那一刻,艾薩克母親和我第一次發現,讚美與鼓勵中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艾薩克說,倒垃圾又不難,母親卻說「做得好」,實在很愚蠢。艾薩克希望母親看到並認可的,是他試圖做得更好,並為了協助家事貢獻己力。這是我第一次理解到空泛讚美帶給接收者的感受。
聽完他的觀點後,艾薩克母親哭個不停。她很快將鼓勵做得更好──首先,察覺並感謝艾薩克的貢獻;接著做得更複雜了一點,例如認可他達成了階段性、而非最終的結果;詢問啟發性問題,了解艾薩克的想法,並分享自己的看法;給艾薩克更具挑戰性的任務,讓他有機會體驗更多成功並獲得自信。
艾薩克開始覺得母親真的看見並認可他的努力,他們的關係改善了,我們正在處理的許多問題也都迎刃而解。
──艾莎.波普爾(Aisha Pope),正向教養認證導師
正向教養小技巧
反問自己:
1. 我鼓勵孩子自我評價,還是依賴他人的評價?
2. 我的態度尊重,還是高高在上?
3. 我是從孩子的觀點出發,還是只憑自己的觀點判斷?
4. 我會這樣評論朋友嗎?我們對朋友做出的評論,通常都符合鼓勵的要件。
大家都在做電商,那我的優勢在哪裡? 立即測驗 !
延伸閱讀
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做好事得讚賞」其實是危險的教育方式
聽話的人不快樂,日本心理師:越乖的孩子內心厭惡感越多!
小孩頂嘴就是不禮貌?于美人:很多父母都忽略了頂嘴背後的求助訊息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從49個練習開始,用鼓勵提升孩子的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由大好書屋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