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國史密斯學院主任潔西卡‧巴克爾
有些小孩在課業上遭遇挫折時,他們就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於是不再嘗試努力。
為了了解更多,我做了一些實驗,讓五年級的小朋友解各種習題,這些題目可以調整得更簡單或更困難。有些小朋友解不出題目時,就會停下來說:「我算不出來。」他們認為解題失敗代表他們沒有能力,因而覺得無助,或感到無能為力。
有些小朋友卻會說「我最喜歡這種測驗!」之類的話,他們的活力會因此升高,自己教自己用新方法來解題,有時甚至能解答出對他們來說過於困難的題目。困難可以激勵他們,甚至提升他們的能力。
我很好奇,為什麼有些小朋友會把失敗視為自己缺乏能力,有些小朋友卻覺得困難是令人興奮的學習機會?
對能力的定義
我們研究的這些小朋友其實能力都相當,但有些小朋友只想透過正確解題來驗證自己的能力,有些小朋友則想透過嘗試來成長,或增進自己的能力。
我和我的學生心想,也許「能力」對這些小孩來說有不同的含義,那些只想驗證能力的小孩,把能力視為一種固定的東西——透過你的表現,向外界展示你的能力,然後外界會做出評斷,讓你知道你的能力是強還是差。而想增進自己能力的小孩,則把能力視為變動的東西,可以持續發展與成長。
不一樣的思維
隨著我們的研究開始找出「固定型思維」vs.「成長型思維」的特徵,這些看法也適用於檢查我自己的心態。
固定型思維的人重視「看起來聰明」勝過學習,把努力當成是不好的,因為他們認為能力優異的人,應該不需要太努力,並且認為失敗足以定義一個人。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重視學習和努力,把犯錯和挫敗當成學習的工具。
這些研究發現幾乎就像我在前進中可以使用的路線圖,當我心想:「噢,這東西很難,我不想做」時,我就會提醒自己:「不,不,不,妳必須做。」
我也開始教自己逐漸朝成長型思維轉變,方法是注意傾聽自己的固定型思維跑出來的時刻。有一天晚上,我開車經過心理系大樓,看到教師辦公室的燈還亮著,我心想:「都已經十一點多了,他們在做什麼?他們一定不如我聰明,」但我立刻察覺到這就是一種固定型思維,於是告訴自己:「也許他們是找到了令人興奮的新資料,也許他們正在熱烈研究某個東西。」
我們的研究論述起初被一些知名的心理學期刊退件,讓我才萌芽不久的成長型心態受到了重大考驗。當期刊編輯和同儕評審不熟悉你研究的理論時,研究可能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會獲得刊登。每次被退件,我就會對自己說:「我這次學到了什麼?我該如何改進?」
儘管研究沒有立即被肯定,但我已經開始對外演講,而理論也已經引起人們的共鳴,包括知識層面、理論層面和個人層面,大家都想討論它、了解它。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研究終於被國際肯定,我和學生獲得了無數的榮譽和獎項,我們提出的理論和概念成了人們了解「學習」的主要方式。
我很幸運,能夠把自己的研究發現應用在自已身上,因而了解自己需要發展成長型思維,鼓勵自己勇於冒險,凡事盡全力。
我學到的事
● 我的六年級老師依智力測驗分數來安排教室座位。成長過程中,我一直覺得自己絕對不能鬆懈,必須時時保持優秀。多年後,我終於學會放下這種心態,敢於冒險,不論是個人生活或職涯,成長都需要冒險。我學到:為了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我們要擺脫一直想獲得肯定的渴望。
● 改變雖不容易,但每個人都能練習成長型思維,用這種心態面對人生。保持成長型思維,你就會了解犯錯和失敗都是學習過程中無可避免的一部分。
VO VIP 專屬天下購書優惠
進入「天下網路書店的 VO 專屬店中店 」
輸入通關密語「VOVIP」
就能享有專屬於 VO 讀者的 75 折 購書優惠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人生本來就塗塗改改》,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Pexel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