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花心不忠、說謊成性或是控制狂、恐怖情人碰不得,卻總是愛上這一類型的人?讓科學研究來解釋為何你總是「識人不清」!
花點時間好好回顧你的每段親密關係。你發現每次交往過程中,即使換了對象,你和伴侶之間仍重複著與前任同樣的爭吵嗎?或者你發現,就算上一段戀情證實你們合不來,你卻還是只和特定個性的人來電,甚至可能連曖昧、熱戀、冷卻到分手的模式都一樣呢?別擔心,你並不孤獨。事實上,心理學已經為這種多數人都會發生的狀況作出解釋。
科學上以情感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分析人際關係中的「依附型態」--也就是我們為什麼都會選擇類似的對象,以及在關係中做出相同的決定,而如果想要發展一段穩定長遠的關係,找出自己的「老問題」是很重要的一環。這個理論告訴我們兩件事:
1.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決定孩子未來與伴侶的互動;而父母之間的情感狀況也影響你對親密關係的認知。
2.因為渴望熟悉的感覺,我們會不自覺被和自己父母相似的人吸引,不論吸引的點是好是壞。換句話說,你的父母決定了你喜歡的人的樣子。
一般人也許很難接受這個事實,大家都認為,我的另一半和我的爸媽跟本一點也不像!別急,讓我們分別探討這兩件事。
首先,根據理論,童年時父母對你的情感回應程度,決定了你成人後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
以下是情感依附理論中歸類出的四大依附型態:
«安全型依附»
小時候,父母對你的感情需求若能及時回應(比方哭鬧時擁抱你給予安撫),那你會擁有足夠的安全感,放心依賴別人或讓別人依賴自己,不擔心太過親密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也不擔心被拋棄。
«迴避型依附»
若兒時缺乏父母關注的,長大後就很難發展良好的親密關係:你很難完全相信並依靠他人,當別人想更加親近時,會感到緊張和不自在;你傾向拉開與伴侶的距離,表現出漠不關心,甚至無法讓另一半感到自己的重要性。簡單來說,你不喜歡,也試圖避免與另一個人建立情感聯繫。
«焦慮/矛盾型依附»
這類型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更嚴重的情感忽視,比如被拋棄。戀人會認為你「太黏」、「佔有慾強」,因為你非常依賴另一半,伴侶的存在大大影響著你的快樂,或者你希望對方無時無刻陪盼著你,你甚至會失去自我,把生活重心都放在對方身上。
«紊亂型依附»
紊亂型依附可能會同時遇到兩種狀況:害怕兩個人太親密,又害怕兩個人太遠,生活在這種不斷的混亂狀態會讓你的情緒受傷,情緒難以預測,來得又急又快,沒有任何提醒。
再來,為甚麼我們老是選到一樣的人呢?
每個人都是由生活習慣與人際關係構築出來的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家庭、同儕、戀人塑造著我們性格。這意味著,在人際互動中,我們會無意識重複同樣的行為,這樣讓我們感到習慣而舒適。因此心理學家認為,相較於追求幸福快樂,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尋求的其實是熟悉的感覺。
比方說你的母親很愛嘮叨,往後你的太太也可能是個喋喋不休的女人;你的父親曾經出軌,你未來的伴侶也可能對你不忠。
好消息是,每個人的依附型態不是百分之百,是有比例分配的。根據研究,多數人有50%擁有安全型依附,20%逃避型和25%焦慮型依附。因此越了解自己,就會越懂得弱點在哪,也越能對症下藥。而一旦意識到父母與家庭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我們也能敦促自己不要重蹈覆轍,複製上一代的錯誤。
(參考資料:Psychology Today,lifehack ; 圖片來源:Pulse of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