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日本心理學大師加藤諦三給厭世的上班族們的建議是「回到原點」。不滿意現況的人不管到了哪裡都欲求不滿,心裡想著「現在的自己很好」其實就夠了。

(責任編輯:王愉賀)

有些學者的地位越爬越高,當上了所長,甚至當上了校長,結果反而沒有時間
進行教育研究。

醫生或律師等職業也是一樣。

我並不是說,當上校長或律師會的會長不好,那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職位。

我想說的是,那些職位到底適不適合真實的你。

電視導演也一樣,對於真心喜歡製作節目的人來說,地位太高未必是件好事。因為位居高層的話,就得一天到晚開會,沒辦法親手製作節目了。

真心喜歡寫稿的記者、對製作節目充滿熱情的導演、被學問研究深深擄獲心靈的學者、喜歡幫病人進行診療的醫生,這些人都不特別渴望出人頭地。

會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的人有兩種。

一種是天性適合的人,他們能夠在那個職位上發揮長才。這種人就算不出人頭地,也能感到滿足。

我就認識一位相當知足的教授。

他曾笑著對我說:「我活躍於政治教學領域。」

他知道因為自己專注於政治教學,被其他教授瞧不起,可是他不會去管別人的想法,他不是那種反動的人〈Reactive〉。

他表現出「我就是想做這個啊!」的態度,是個主動的人〈Proactive〉。

另外一種則是欲求不滿的人。他們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所以更想要出人頭地。這種人就算出人頭地了,也不會感到滿足,因為他們還會想要爬得更高、飛得更遠。

現在感到不滿的人,為了從工作中找到生存意義,首先,要先破壞掉自己心中的各種價值排序。

要對自己進行再教育。

改變扭曲的價值觀,才能真正瞭解現實中的狀況。

不要一天到晚心懷不滿,而是要反過來想:「現在的自己很好。」能夠這樣想的話,就能注意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有多麼美好,並且不會忘記人生的原點。

作為一個整體來說,他們也不會忘記自己的「生活」。

總而言之,不能單從某一個角度來看待自己,必須看清楚自己的全貌。

要試著改變視角,改變觀看自己的位置。

「生活」才是人生的原點,而不是職業。

人一旦忘記原點,就會變得無力。

現在自己所處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城堡,而這座城堡在哪裡都無所謂。

可是我們在工作上,會受到職場氣氛所影響,無法做到這一點。

鼴鼠如果將生存價值看作是「在天空飛」,那麼不管牠做什麼,都無法感受到

活著的意義。就算鼴鼠真的飛起來好了,也只會感覺到焦慮和空虛而已。

相反地,老鷹如果將生存價值定義為「潛入土中」,那麼不管牠每天多麼努力過活,同樣感受不到任何意義。

至於哪些只是因為擔心責任負擔變大,而不敢出人頭地的人,則不在這次的討
論範圍之內。

每天聽點新知識!生活過得新穎有趣的秘訣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愛上工作:讓你找回奮鬥熱情與生存價值的職場心理學》,由台灣東販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Eutah Mizushima, CC licensed。)(特色圖片來源:《金秘書為何那樣》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