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面對新戀情的開始,心情總是期待卻又有那麼一點的忐忑。這份忐忑也許跟舊戀情的挫敗有關係;但文章中告訴我們,只要有效運用,過往分手的經歷也能成為新戀情的肥料。
(責任編輯:王愉賀)
一段新的戀愛總是伴隨著對美好未來的夢想和期待開始,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的過往情史也會給新戀愛帶來不小的影響。在曾經失敗的戀愛中,我們或多或少背上了「情感包袱」──要麼選擇了錯誤的人,要麼做了糟糕的決定,要麼就是很難全心全意為對方付出。
「情感包袱」的理論基礎來自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的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該理論指出每個人接觸這個世界,以及對這個世界的反應都不一樣,而這種不同是基於過去和父母等生活中重要之人的交往經歷形成的。
童年時期依戀的影響會植入其「社交工作模式」中,並影響到他們長大成人後的社交行為。
社交工作模式是我們通過與他人交往的經驗建立起來的,該模式決定著我們對自己和他人所持有的立場。它包括我們對自我價值的預期、對交往物件的行為有哪些期待,以及希望從社交關係中獲得什麼。
但童年經驗不是影響社交工作模式的唯一因素,成年人的社交經歷也會影響新關係。心理學家蘇珊‧安德森(Susan Andersen)將人們的新戀情會受到其情史影響這一現象稱為「移情(transference)」。
在安德森看來,人們在舊戀情中與伴侶相處的行為和動機,會影響到他們在新戀情中的表現。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曾經有過不忠伴侶的人,有可能會形成一種其他人不值得信賴的社交工作模式。這或許意味著,他/她發現,未來更難獲得穩定、可信的戀愛關係。
社交工作模式或許也解釋了一些人在戀愛中重蹈覆轍的原因。比如,如果我沒能從前任身上獲得足夠多的愛情,在新的戀愛中類似的情況會再次發生。
安德森認為,人們這樣做是為了尋找舊戀情中缺失的部分。人們選擇和一個新的人建立戀愛關係,並希望從這裡獲得過去未能得到的,而不是從這個讓人想起不夠愛你的前任的人身邊逃開。
但這只會強化現有工作模式,即我就是不惹人愛,將來的伴侶也不會多愛我。
幸運的是,這並不完全是件壞事,而且也有辦法克服。
首先,有些負面的社交經歷是有利於未來健康關係的發展的。分手後的一段時期非常重要,因為人們會因它成長。
這被稱作「壓力相關成長」,人們會不斷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以應對生活中的不如意。
事實上,經歷了分手的挫折之後,一些人的生活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這場分手可能會改變他們對自己和他人的依賴方式,讓他們主動增進與家人朋友的關係,甚至還會改變他們生活中的輕重緩急。
一項研究發現,分手能促進個人成長,參與者們表示自己的挫敗會幫助他們在未來建立起更積極的關係。
但擁有健康的戀愛關係並不一定要以分手為前提。你必須對自己的社交工作模式有個清晰的瞭解,思考一下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新的關係。這將是個不錯的開始。
花點時間回憶一下過去的戀愛關係,可以把它們寫在紙上,或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幫助,試著充分瞭解你的移情模式,以及它們什麼時候會發生。
對自己的移情模式有所瞭解之後,下一步就是找出導致移情的特定情境和物件行為。在與前任的交往中,對方什麼樣的特點、行為或經歷會激發你的移情?找到這些關鍵的激發點會幫助你學會自控,並有意識地改變行為。通過長時間練習,你會越來越熟悉這些激發點,並作出與以往不同的應對。
另一條可取的建議是制定「如果─那麼」計畫。在瞭解自己的移情模式和激發點後,制定一個計畫列出這些激發點(即「如果」),並將它與一種新的行為(即「那麼」)聯繫起來。
例如,「如果新的潛在物件和前任一樣對我不冷不熱,那麼我就會避開他(她)。」 通過提前思考和計畫,我們就能掌控自己在戀愛中的行為。
除此之外,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值得被喜愛被尊敬的人,在建立和維護健康關係中非常重要。
治療師們強調自愛(對自己友善、關心、理解)對促成健康戀愛有著積極影響。自愛的人會意識到自己是不完美的人,必定會遇到種種困難挫折,儘管如此,自己還是值得被愛。新關係可能讓人壓力山大,因此即便做了錯誤的決定,也要善待自己。
(本文經合作夥伴 KNOWING新聞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如何將失戀包袱轉化為成功約會?〉。圖片來源:PublicDomainPicture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