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不知道為什麼和日本人之間總是存在著「距離感」,身為一個尊崇禮儀的民族,連語言都會變得很迂迴。我們很少聽到日本人破口大罵(除了喝醉的大叔),也沒見過會直接拒絕的日本人,這樣到底是體貼?還是封閉?(責任編輯:吳玲瑄)

文:九怪

K 和一位留日前輩相約日本卡拉 OK 唱歌,覺得很不合拍。

前輩總是一口氣連點三、四首歌,唱得萬分投入。輪到 K 唱時,前輩也沒閒著,不是按著點歌機就是出去倒飲料,自顧自地忙著手邊活,幾乎沒抬頭看過螢幕或 K 一眼。

K 心想:「這人要練歌自己來不就得了,幹嘛約我。」

日本社會的「相槌」,是重要的基本禮儀

有句日文慣用語叫「相槌を打つ」。原意是指,師徒之間相繼以槌子敲打,一人一槌,後來引申為交談時,順著對方的話回應。

當個合格的溝通者首先要學會傾聽,最起碼得口頭附和表現出「我有在聽你講」,才不失禮貌。最基本有如日劇中那些耳熟能詳的應和:「原來如此」、「ㄟˊ~」、「真不愧是……」、「我都不知道居然是……」,配上一些戲劇化的表情,就可以讓對方誤以為日文能力還不差。

姑且不論誇張與否,適時地附和對方,既能夠推波助瀾,讓談話者感到備受重視、又能聊得起勁,在日本社會裡是極為重要的基本禮儀。

到日本書店晃一圈,永遠可以看到架上擺滿一大堆「溝通力」、「閱讀空氣」、「說話術」等相關的應用書籍。書中強調的重點就只有一個:「尊重他人、察言觀色」。說得容易做起來卻費心,聽出弦外之音、嗅出氛圍,才不會接錯話,做出冒失的舉動。

日本人說話方式迂迴,是一種尊重他人的展現,例如若要表達討厭,最好選擇「不擅長」或「比較喜歡」等婉轉用法。直接了當說出嫌惡,或許暢快,但可能無意間會冒犯到聽者的情緒。與日本人交談有如與對方進行投接球,保持一種默契底線,彼此心照不宣地遵守潛規則。

唱卡拉 OK 也有「潛規則」

除了聊天對話,換個場域,唱卡拉 OK 其實也是如此。一人輪一首,曲風需拿捏得宜配合當下情境,不能亂切他人的歌或亂入合唱。他人唱歌時,盡量不做其他的事,當個好聽眾;輪到自己唱時,避免點太悲情的歌影響原本已炒熱的氣氛。

或許有人認為,不過就是唱歌娛樂罷了,何必這麼龜毛?但在日本社會中,這其實就是同理心的換位思考,既然兩人相約在同一個空間一起做某件事,就得互相表現出正視對方的模樣。當下最重要的是相互合著拍,彼此交流,營造出熱烈的氣氛。

好比樂團表演一般,樂手們當然可以展露個人特色,但大前提仍須顧及整體氛圍,不能有脫軌的即興演出,否則就會被認為是「KY」。(空気読めない:不會讀空氣)

「閱讀空氣」,就是看懂他人的眼色,說穿了是一種累人又心機的溫柔展現。

保留「做回自己的空間」

而也正因處於團體中,就得照料旁人的心情,所以適時地保有個人喘息空間便尤為重要。

日本人出差時,機位盡可能避免劃在一起、自由活動時可以各走各的,讓彼此都有暫時做回自己的空間,不需迎合周遭的氛圍。

相較於台灣,日本人多半較能理解想要獨處的心情。若想推掉私人邀約時,不用說得太明,只要略提「不好意思,今天有點……」,對方就能心領神會,不會執拗地詢問原因。

好友說,很多人認為日本人比較沒人情味,但他覺得這是一種「不打擾的溫柔」。的確,在日本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唱卡拉 OK、一個人去居酒屋、一個人乘坐雲霄飛車……我時常一個人,但不曾因旁人的言語或神色而感到不自在,能夠讀懂對方想要獨處的心情,而不指東畫西什麼,這種距離感的溫柔,何嘗不也是同理心的展現?

延伸閱讀:
【人人是倉頡】日本人崩潰:台灣人「の」≠「的」別亂用好嗎
外國人看台灣優缺點:日本人覺得台灣較沒有「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文化
《下町火箭》真實版!熱血日本大叔真心話:選擇「有趣」的事,而非「輕鬆」的事

更多換日線好文:
日本啊,說好的禮貌呢!?──離開保護傘之後,貼近真正的異國民情
發泡酒的滋味──經濟不景氣、雷曼兄弟與我的父親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淺談日本的「相槌文化」──在閱讀空氣與做回自己之間〉。圖片來源:《いつかティファニーで朝食を》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