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史作家曹銘宗表示,台灣許多食物名字由來都是外來語,像是甜不辣、高麗菜與釋迦等,都可能是從外來語演變成。他說寫台灣地名由來相關書籍時,發現背後有很多原住民的意義、外來語,甚至有些古代漢語,才整理並嘗試找出食物名字的答案。
高麗菜其實是外來語?
舉例來說,高麗菜其實並不是中國原有的名詞,但典故也不是從韓國,而是來自於歐洲。高麗菜名源於台語的「高麗」,顧名思義似乎與韓國有關,一種說法是日據時期為鼓勵台灣人種植高麗菜,找韓國大力士到台灣宣傳,並說高麗菜很營養,常吃可強身,就像「高麗蔘」,才叫做高麗菜。
不過,再探訪後發現,台灣在清代就有高麗菜,只能說高麗菜會普及與日本推廣有關。他發現在「台灣方志」中番芥藍就是指高麗菜,顯示高麗菜是荷蘭帶到台灣。
高麗菜荷蘭語為「Kool」;西班牙語為「Col」;德語是「Kohl」,都與台語的「高麗」相近,且新加坡官方語言之一的華語雖叫做包菜,但民間福建話也稱高麗菜,他推論高麗菜名字原本是歐美語言轉化。
蓮霧也被點名不是 MIT
也有從東南亞來的食物外來語,像是水果蓮霧就是馬來文或印尼文 Jambu,音譯成蓮霧。
蓮霧原產地為馬來群島,應是 17 世紀由荷蘭人從印尼引進台灣。17 世紀初,荷蘭人從歐洲到亞洲,先在印尼雅加達設總部,後來才到台灣設貿易基地。當年荷蘭人從南洋引進很多植物到台灣,包含來自印尼的 Jambu。據清代文獻,Jambu 當時有很多譯名,像是暖霧、剪霧、蓮霧與南無等,最後則以「蓮霧」流傳下來。
還有這些食物名,也成為別國的外來語
牛肉麵、割包等是台灣知名小吃,這些食物傳到國外,連命名也成為別的國家的外來語。
當某些外國食物非常知名且獨特,本國語言又找不到字詞可以形容時,常常就會音譯成為外來語,像是台灣的漢堡、披薩、壽司等都是。台灣也有不少美食傳到國外後,其名稱也成為國外的外來語,像是米粉、虱目魚、小籠包、割包(刈包)等都成為了國外的外來語。
米粉的日語為「bifun」跟米粉的台語發音類似,雖然不清楚是引用台灣或福建,但根據日本的「世界大百科事典」當中推測,是來自台灣。「蚵仔煎」、「虱目魚」、「小籠包」等食物名字的日語音譯,都可以在日文的維基百科當中找到。
歐美部分,像割包(刈包),因為有台裔美國人在美國開店賣出名氣,因此英文的Gua bao,就有可能成為英語音譯台語的外來語。
番茄醬的英文 Ketchup 也是一個例子,番茄醬的英文為 Ketchup,其實是源自於閩南語。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語言學教授任韶堂的研究,在西元 5 世紀之前,中國南方沿海居民就會醃魚來保存食物,所做出的醃魚食物語言音譯就稱為 Ke-Tchup,Ke 是醃魚的做法,Tchup 是醬汁。17 世紀時,從歐洲來的英國、荷蘭的水手跟商人,將這種叫做 Ke-Tchup 的魚醬帶回家鄉,就是 Ketchup 的由來。
在歐洲 Ketchup 一開始不是指番茄醬,而是魚醬或其他的醬。番茄原產地為中南美洲約在 16、17 世紀引進歐洲,到了 18 世紀開始食用後,才傳道亞洲,而到了 19 世紀,歐洲開始製造番茄醬,才讓 Ketchup 變成番茄醬的專有名詞。
從歷史上來看,中國南方沿海居民以鹽漬和發酵製作魚醬,後來傳到台灣跟東南亞,在台灣這種醃魚作法的名稱有漳州音的 ke、泉州音的 kue、以及馬祖福州音的 kie。在印尼和馬來西亞對包含醬油在內的調味醬汁都稱作 kecap,語源就是來自中國閩粵移民所說的 Ke-Tchup。
至於也有一說是 Ketchup 是源自廣東話的茄汁,但曹銘宗認為只是剛好發音接近,因為歐洲 19 世紀才有番茄醬的食品,但 Ketchup 一詞在 17 世紀就已經出現。
本文相關資料:
1.《中央社》〈你不知道的食物身世 高麗菜是歐洲語言〉
2. 圖片來源:avlxyz、藍迪 I’m、JeepersMedia, CC licensed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