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台灣人好喜歡講「要小心」、「很危險」,不知道這些口頭禪是不是造成台灣人像羊一樣循規蹈矩,喜歡待在舒適圈,避免冒險的原因。
然而,生活本來就是場冒險,沒有冒險就沒有收穫。來看看在德國研究哲學的時小梅的見解和親身經歷吧!
(責任編輯:李恬芳)
文/ 時小梅
外面在下雨,出門要小心!
這飲料很燙,要小心!
現在外面很多車,過馬路要小心!
你要出去玩囉!那一切要小心!
你要回家囉,路上要小心!
網路購物要小心!
轉帳要小心!
如果要出遠門旅行,英文說:Have a nice trip! 法文說:Bon voyage! 德文說:Gute Reise und Viel Spaß! 台灣人說:玩得開心,不過還是要小心一點。
台灣人,做什麼事,都很小心。關心我的人,也常常和我提醒做任何事都要小心。一開始不覺得有任何問題,但是忽然有一天,我對於「小心」這兩個字開始產生了一些想法。別人會對你說:「小心」。當然是出自於關心,但是聽起來總是覺得,好像會有什麼不祥的事情會發生,所以要小心。
2015 年暑假參加台大的華語師資課程,一位長年在國外教華語的老師,在課程閒餘之際,竟然對「小心」這兩個字也做了一番見解,她說,每次課程結束之後,要送她到計程車接著到機場的台灣工作人員,在她上車之後,工作人員們和老師說:「老師您一路上要小心。」
說到這,這位老師其實是非常的不解,和帶著一點點不悅的口吻繼續說著,為什麼要「小心」呢?是可能預料到我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所以要我小心嗎?為何不只要祝我旅途愉快就好了呢?我不能夠輕輕鬆鬆的享受我的旅程嗎?為什麼反而是要小心呢?
老師說的這番話,在台下的我頻頻點頭。我心想,終於有人和我有一樣的想法和疑問了。我不是不想要接受親友們的關心,而是,我希望他們多一點放心和開心。
如果真的要安全不要出意外,那麼是不是該整天在家裡,不要做任何其它的活動?因為任何事都是會有風險的。但是我後來也想,有些意外,不也正都是在家發生的嗎?
「小心」是關心,但隨遇而安的「應變能力」更重要
想想「小心」這兩個字,通常是在我們真正快要發面危險、或危急的時候所用的,但別人對我說「出門要小心」時,我當然知道這是關心我,但是,面對「小心」兩個字,其實我還真的不知道我到底能為「小心」做什麼事。
我要「退後」嗎?我要「眼睛睜大」嗎?我要提高我的腎上腺素準備作戰嗎?逃跑嗎?裝出嚇到的樣子嗎?
再者,小心是人在真的覺得所處的環境是非常危險的時候,所需要的本能,但不應該是一個人在外,時時刻刻都需要提高警覺的情緒。
我想說的是,面對不同的場合、以及對環境的熟悉度,我們需要的是不一樣的應變能力,而不是一律用「提心吊膽」的情緒來面對。
一個人若是一律用「小心」的心態,來應對所有的不同的場景,那麼,所造成的是一個人愈來愈緊張的情緒。
拿文章開頭舉的例子來說:提醒者背後的邏輯是,天雨路滑,跌倒是「一定的」,所以我要很小心。飲料很燙,用手拿杯子,如果連用隔熱杯裝都還很燙,那就代表著:飲料真的很燙。(不是嗎?)再者,身在全世界摩托車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台灣,在馬路上本來就要懂得如何和這台灣特產跳探弋……我認為這和小不小心沒有任何關係。這和有沒有專心過馬路關係可能比較大一些。
常常是放輕鬆的人可以在真正危機時,有最適宜的方式去處理及面對。
出遠門,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本來就充滿的很多的不確定性,許多臺灣人常常腦子一開始想的就是「風險和保險」,但我會說這是:探險。不管是去哪個地方,只要出門,環境就是改變,到幾千公里外的外國如此,到家對面巷口的便利商店也是如此。
《關聯閱讀》
「小心,危險!」──德國女孩的「台灣印象」,讓我流下眼淚
從國際恐攻到小燈泡悲劇──社會安全防護網的破洞,來自我們對於心理疾病的忽視
在全美最危險的城市交換──網路上看不到的真實底特律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摘要上半部內容,並經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臺灣人,放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