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我們已經司空見慣的身邊事物,在外國人眼中,是「不可思議」。來看看在法國生活的喬安怎麼說。

(責任編輯:李恬芳)

文/喬安

上一回寫了關於法國,實在無法適應的 12 件事的文章之後,引起滿大的迴響和討論(媽,我的人生圓滿了)。讓我發現其實文化差異的衝擊(culture shock)真的是無所不在、無孔不入,而且每個人境遇不同、生活不同,體驗的 shock 也都不盡相同。但是我覺得最好玩也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認識彼此之間的異同,進而了解、包容彼此的差異,甚至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才是文化交流和跨文化最重要的目的。

文化衝擊無關乎對錯或是優劣,只是習不習慣而已,不習慣的時候可能覺得很彆扭,但習慣了以後會進而更了解這個文化,甚至明白它其中的精神和精髓。

繼上一次從我的角度看法國之後,這一次換成我先生玖依斯以他的角度看台灣,看看台灣有什麼人事物為讓法國人印象深刻,深深體會文化差異呢?有些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小點滴,沒想到對外國人來說竟然是「一沙一天堂」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哪些事情吧! 

夜市

這就不用多說了。

尤其是當玖依斯看到各大夜市商圈到晚上 11 點還人潮壅塞、萬頭鑽動他就印象非常深刻,而來夜市也有很多選擇,要吃、要喝、要玩、要美髮、要買衣服、要買首飾、買手機殼或行動電源都沒有問題,白天沒買夠沒吃夠沒玩夠,晚上繼續加油!

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相較之下就是日落而息的地方,通常晚上能做的就是去餐廳吃晚餐、去酒吧夜店、看電影、看表演,或是像是聖誕節前這段時間會有聖誕市集可以逛逛之外,晚上基本上沒什麼活動,這也是為什麼外國人都對台灣夜市印象深刻。 

「俗擱大碗」的外帶、外食

台灣外食的比例真的很高,尤其是雙薪家庭更不容易三餐自己做飯,玖依斯在台灣上班上課的時候和我家人同住,也跟著我爸媽天天外食,或是就外帶回家吃,要說開伙,可能就是下餃子、麵線或煎鍋貼等等,要說那種從買菜洗菜做飯炒菜的這種自己做飯,我家人大概會說:「哪來的美國時間啊!」

到處都有路邊攤、快炒、小吃、平價餐館,中式西式都有,在台灣吃飯的選擇也很多。

不過另一方面,常常外食也容易吃出問題,在家自己做最重要的就是顧好健康,但是外食多半要好吃、要香、要賣相好,所以餐點裡都放了過多的油、鹽、味精等等,對肝腎負擔都比較大,這也是台灣人常常肝腎會出問題的其中一個原因,一件事情總是一體兩面,好壞參半啊!

台灣到處都有路邊攤、快炒、小吃、平價餐館。圖/喬安 提供

而在法國,上餐廳其實很貴,假如兩個人吃一間不錯的餐廳,一頓飯加非酒精飲料差不多 50 歐(約新台幣 1,755 元),而晚餐又比午餐貴,有點酒的話也是會貴上不少,這大概就是在家自己做飯吃一個禮拜的伙食費價錢了,也因為上餐廳開銷太大,法國人除了有重要節日,或是專門要去品嚐某間餐廳之外,多半都是在家裡自己做飯吃。

在法國,除了餐廳,一般平價一點不會太貴的外食可以吃什麼?

A. 還是賣噹噹跟肯德基這一種速食,相較其他餐廳,是比較不貴的

B. 沙威瑪 Kebab

C. 三明治、帕尼尼、披薩

所以如果要吃得營養健康,這種速食類的外食也要少碰才行。來法國後,我的廚藝根本大進步,以前在台灣真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來到這裡後為了自己做飯吃,功力精進不少(有興趣可以看看我的紀錄:廚房爆炸實驗室鄉愁味),自己做飯吃之後才慢慢有體會以前在台灣其實常常都吃太多太油太膩甚至太「搞剛」了,而且現在要我做飯還要三菜或四菜一湯,我一定會跟你罷工的哈哈哈。(來法國學到的新絕招~)

尖峰時段的機車車潮大軍

嗯,如題,就是這樣,各位懂的。(句點)

比馬賽人還「狂」的開車技術

玖依斯曾說,要不是他是馬賽出生長大,看慣了馬賽瘋子,他大概不敢在台灣過馬路。這我大概可以完全了解他,我剛搬到台北唸大學時,真的也不敢在下班下課的尖峰時刻過馬路,曾有幾次是我朋友拉著我的手一、二、一、二把我扛到對面去。

不過說真的,所謂台灣人的開車技術分幾類:

1. 三寶開車,各位自求多福

2.「我的時間最寶貴」之「趕死隊」,超車搶快好狗別擋路

3. 交通號誌和地上畫的線是什麼可以吃嗎之「文盲駕駛」,完全不把別人死活放眼裡。

台灣有很多可怕的交通意外,其實只要好好遵守交通規則都是可以避免的。

而外國人對亞洲人的無數刻板印象之一就是:開車很可怕。雖然是刻板印象,但不無道理。

大家還記得這個廣告嗎?大概就是廣告把亞洲人開車的這刻板印象給具像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RGn4QZGmSk

「摩鐵文化」

這也是讓見過大風大浪的法國人很 shcok 的一件事,雖然美國和歐洲都有汽車旅館,但和台灣的摩鐵 motel 卻完全不一樣。

除了變身成為超級高貴豪華尊爵享受之外,摩鐵也是男女幽會共度好時光的地方,當初讓玖依斯震驚許久的就是招牌上寫價錢表:一晚多少錢、一小時多少錢,這不就表明這些房間就是租給客人啪啪啪的嗎?這樣子大喇喇寫出來為什麼台灣人都沒有反應呢?

他問我時,我說:人家要去摩鐵啪啪啪是他家的事啊!你不看不去就好了啊。

可是他覺得關於性這件事情,明明台灣相較歐美是比較含蓄保守的國家,為什麼在摩鐵這方面卻這麼露骨,而大家也習以為常?而且很多摩鐵都是在市中心人多又熱鬧的地方,大家不會尷尬嗎?

這其實大概算是玖依斯在台灣第一個真正的 culture shock

垃圾車的「生活美學」

聽到垃圾車的給愛麗絲,各家各戶都提著垃圾衝出來,是玖依斯來台灣時覺得最新鮮的事情。

在法國沒有垃圾車,街上有不少垃圾子母車,大家把自己家的垃圾袋丟到子母車裡,晚上或半夜收垃圾的清潔隊就會把子母車的垃圾清乾淨。好處:想丟垃圾隨時丟,反正子母車也不會亂跑。 but 壞處:沒公德心的人不少,垃圾子母車都超噁心,不分類、不綁好、不減量,每天到了收垃圾前的最後時刻,子母車都是垃圾爆滿、臭氣薰天。

而台灣垃圾車收垃圾時都會有位清潔隊員站在車屁股,一邊幫大家把垃圾丟進去,一邊檢查是不是可以回收的垃圾,可以讓垃圾減量跟回收做的更好,而且其實人都是一樣的,垃圾在公共場合就亂丟,在自己家就乖乖收好,所以垃圾袋就先保存在家裡乖乖等垃圾車來,這樣就不會滿地垃圾,環境整潔也會更好。

而且垃圾車的音樂不同,代表收的垃圾也不一樣:〈給愛麗絲〉收一般垃圾,〈少女的祈禱〉是資源回收,真是美學融入生活的最佳證明(哈哈哈)。

全部的設計其實玖依斯都很滿意,再次榮登他「最聰明的台灣發明排行榜」,唯一美中不足的一點:有時候他想小睡一會兒,但垃圾車一來,音樂聲就讓他睡不著了。

孩子,你修練不夠,等你練夠了,鐵軌在你家旁邊也睡得著。

資源回收

因為收垃圾和資源回收的垃圾車分開,所以也養成我們垃圾分類的習慣,剛來台灣時,玖依斯對我們家垃圾分類的細緻程度大吃一驚:一般垃圾、紙類、廚餘、塑膠類、硬塑膠、保麗龍類、玻璃瓶罐鐵鋁罐、光碟、電池……,他真的下巴都要掉下來了,也許該讓他去日本看一趟,下巴真的會接不回來。

然後我們就依照垃圾車把家裡要丟的垃圾或要資源回收的東西拿出去。

而在公共場合的垃圾分類也很齊全,不管是居家垃圾或是公共場合都可以好好做垃圾分類。

然而在法國,以我住的南部來說,我覺得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成效很差,綠色垃圾子母車收一般垃圾,藍色收紙類,玻璃要另外找專門垃圾桶,但我在我住的城市根本沒看過收塑膠、光碟、電池……等等的資源回收桶。

但是就是因為沒人監督,所以不管藍色綠色,大家有垃圾全部就往裡面倒,所以到最後紙類子母車根本沒收紙類回收。為了不要讓大家丟錯地方,市政府的作法是:把藍色紙類子母車鎖起來!(這是鴕鳥心態吧…….),於是有在做分類的人紙類就無法丟,無法丟之後,那乾脆就不分類了,全部混在一起亂丟吧!最後又走回原點了。

最近,我們這裡(法國)紙類垃圾子母車還是鎖起來,但是上頭開了個小縫,讓一般垃圾進不去,而紙類扁扁可以投進去,雖然是可以防止人家亂丟垃圾進去,但是我有一大袋要回收的紙類,要我一張一張慢慢丟真的很麻煩,我光丟個紙類就不知道投了多久。

我明白人心都是懶,如果資源回收做起來一點都不便民,反而是增加願意垃圾減量回收的人的負擔,我相信大家做了個一兩次就會放棄,我在這裡,因為環境不允許,我的垃圾分類做得的確比在台灣粗糙許多,想想真的很是可惜。

從外國人的角度看台灣,又讓我更深一層了解我的家鄉,也更加珍惜它。希望台灣一天天更進步,也比以前更好:)

《關聯閱讀》
關於台灣,讓法國人大開眼界的13件事()
用台灣味征服法國人味蕾──我的巴黎「密廚」生涯,就此開始

《作品推薦》
別當別人眼中「沒文化」的台灣人──和法國人對談的6種高風險話題

關於法國,我實在無法適應的十二件大小事


(本文經合作夥伴 換日線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關於台灣,讓法國人大開眼界的13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