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本書:恆毅力】
本書為天下雜誌出版,作者為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恆毅力」(亦有人翻成意志力)是達克沃斯在 2013 TED Talk 的著名演講,帶給觀眾滿滿的正能量和反思!當中有提到她觀察到好學生與壞學生的差異真的不是智商,而是恆毅力,以下就解釋什麼是恆毅力。
(責任編輯:李恬芳)
大概是同一時期,我才剛開始探索成功的心理,訪問了許多商業、藝術、運動、新聞、學術、醫藥、法律界的領導者, 我發現成功的故事不是那麼單純。很多明日之星的前程看起來一片光明,卻在充分發揮潛力以前就退出或失去興趣,出乎大家意料。
無論什麼領域,極成功的人都擁有強烈的決心,他們的決心以兩種方式呈現。
一:是過人的堅韌與努力
二:是他們打從心底認定,這是他們想做的。
他們不只有決心,更有明確的方向(direction)。就是這種熱情與毅力的結合,使這些人出類拔萃。以一個詞來形容,他們恆毅力過人。
真的與天份無關!
我測試恆毅力的下一個領域是業務員,那是無時無刻都等著吃閉門羹的職業。我請某家公司的數百位男女業務員做性格問卷(包含恆毅力量表)。六個月後,已經有 55%的業務員離職,恆毅力再次預測了誰留下來、誰離開。此外,其他經常衡量的人格特質(包括外向性、情緒穩定、責任心等等),都無法像恆毅力測驗那樣精確地預測員工流動率。
大約同一時間,我接到芝加哥公立學校的請託。他們就像西點軍校的心理學家一樣,很想了解哪種學生能順利完成高中學業。那年春季,數千名高三學生填寫了精簡版本的恆毅力量表和其他問卷。一年多以後,有 12% 的學生沒有畢業,順利畢業的學生恆毅力較高。
那個見解也指引了我未來的研究方向:
潛力是一回事,發揮潛力又是另一回事。
課外活動,可以練習對困難事物堅持
「如果你是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又不想抹煞孩子自己選擇的能力,我建議你試試困難任務規定。」
我和很多家長一樣,直覺認為學芭蕾、鋼琴、美式足球或任何有系統的課外活動可以培養恆毅力。這些活動有兩個重要特質,是其他情境難以複製的。第一,有個成年人負責掌控全局(理想狀況是支持又嚴厲的成年人),而且不是家長。第二,這些活動的宗旨就是為了培養興趣、練習、目的和希望。芭蕾舞蹈教室、演奏廳、體育館、籃球場、美式足球場等等,都是恆毅力的訓練場。
身為家長兼社會學家,我會建議你在孩子年紀夠大時,由你去找出他們可能感興趣的課外活動,幫他們報名。事實上,要是我可以揮動魔杖施展魔法,我會讓全世界的孩子參與至少一種他們自己選擇的課外活動。至於高中生,我會要求他們至少投入一項活動一年以上。
我認為小孩每一天的每一刻都應該按表操課嗎?我完全不是這個意思!但是我確實認為,小孩每週花點時間投入他們感興趣的困難事物,可以幫助他們成長。
把困難任務,變成生活習慣
我們家有一個「困難任務規定」(Hard Thing Rule),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每個人,包括爸爸媽媽,都必須做一件困難的任務。所謂「困難任務」是指需要每天刻意練習的事情。我已經告訴孩子,心理研究是我的困難任務,但我也練瑜珈。她們的父親在房地產開發方面做得愈來愈好,跑步也在進步。大女兒亞曼達選擇學鋼琴,她學過芭蕾舞幾年,但後來放棄了,小女兒露西也是。
這也帶出了困難任務規定的第二部分:你可以放棄,但是要等一季結束、學期結束,或是達到某個「自然的」截止點,才能放棄。你開始投入任何事情,至少要完成某個段落才能停止。換句話說,你不能因為某天老師罵你,比賽輸了,或著因為隔天早上要表演、不能去朋友家過夜而放棄。
最後,困難任務規定的第三部分是,你有權自己挑選那件困難的事。沒有人為你挑選,如果你對那件困難任務毫無興趣,努力就沒什麼意義了。就連嘗試芭蕾舞,也是我們和女兒討論很多其他可能的選擇以後才決定的。
她們都必須至少投入一項活動至少兩年,可以是新的事物,或是她們已經投入的鋼琴和中提琴。
這項規定很專制嗎?我不覺得。如果露西和亞曼達最近對這方面的評論不是為了刻意迎合我,她們應該也不覺得這項要求很無理。她們也希望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有恆毅力。
她們知道恆毅力就像任何技能一樣,是需要練習的。她們也了解自己很幸運,能有機會做這些練習。
Angela Duckworth 2013 年的 TED 演講: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恆毅力》,由天下雜誌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Eddie the Eagle 劇照。天下讀者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