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479460217582

《VO》導讀:作者紙老虎,生於臺灣臺北,後期移民加拿大,以下是他對美國與台灣愛情觀差異的觀察。

文/紙老虎

當你的朋友們正因為另一半沒有回報行蹤而坐立難安;因為另一半跟異性友人傳訊息而抓狂暴走;因為另一半無法時時刻刻陪伴身旁而鬼哭神嚎……你是否心有戚戚焉彷彿看見自己的倒影?還是你會覺得你的朋友有些反應過度?

對!這就是我,每次從北美回到台灣都覺得我的姊妹淘太情緒化,將愛情過於複雜化,對我來說,愛情不是人生的必需品,而是輔助品。

讓我願意敞開愛情大門的唯一理由是──我能因為有他而感到更快樂、更完整。因此,我才選擇讓他走進我的世界,從此悲歡共享。但如果不是,那麼我寧願單身一個人。

在我的世界裡,家人優先,朋友及工作同樣占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至於伴侶,不是不重要,而是我已將情人視為靈魂伴侶,很多時候,伴侶會是唯一了解我真正處境及立場的人。伴侶是我最堅強的後盾、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愛的家人;是能讓我傾訴任何煩惱、讓我在一整天疲勞轟炸的工作後,能有個輕鬆對話,讓我開心發笑的人。

愛情什麼時後變質成控制

然而,我不懂的是台灣戀愛文化究竟怎麼了?我時常誤以為我在看《控制》(GONE GIRL)。簡單來說台灣戀愛文化就像自我毀滅(Suicidal Destruction)般諜對諜,從相互猜疑到相互證明,再從繼續懷疑到毫無隱私的任由另一半檢查通聯紀錄、行蹤報備隨時監控、限制交友圈,最後控制彼此生活。還有最終的彩蛋──使用不成熟的手段來破壞信任基礎,只為試探對方底線,讓另一半嫉妒來證明對方有多愛自己。

是如何讓一段感情走到這一步?把隱私透明化視為理所當然?這樣的愛情能真正讓人開心嗎?缺少互信的兩個人還能叫愛情嗎?

在愛情裡,不信任就像是心魔,是個貪婪的無底洞,如果兩個人不能打從心底的選擇信任對方,那麼再多的證據、再充足的理由終究無法填滿彼此內心的恐懼。

想談戀愛,請先學會獨立

在北美的戀愛文化裡,想要戀愛,請先學會讓自己獨立,因為獨立和愛情共存是考驗這段戀情能否持之以恆的關鍵。若用台灣那套情侶相互操控,一味地滿足另一半噬血般的不安,這樣的戀愛方式直接先出局。

北美戀愛文化裡我們是感覺取向,感覺就是我們的一切。快樂我們就交往、不快樂我們就分手,我們清楚知道自己在愛情裡要的是什麼,沒有「情份」、「同情」、「念舊」可言,因為我們不希望模糊了視線。

我們渴望愛與被愛,並從另一半身上找到歸屬感,同時也不希望另一半用單方面自以為是的愛,扼殺各自的自由及隱私。兩個人之所以能交往是因為我們感到自在、快樂、完整。如果不是,那麼兩個人只是充其量在相互折磨罷了,在一起又是為了什麼?

在北美洲,美國是州政府,加拿大是省政府。想想任何一個加拿大的省,或任何一個美國的州就不知道是台灣的幾倍大?跨國、跨省、跨州、跨城市的遠距離戀愛與 Geographically Mobile 地域遷移性的工作在北美更顯普遍。當另一半為了家計而離開,獨立是支撐自己,也是幫助這段感情能一次又一次通過距離與時間的試煉。

因此,你會想選擇一位你無法信任或不願相信你的人作為另一半嗎?你會選擇一段老是在爭吵、對方樣樣都要依賴你、凡事都要你報備、不允許你擁有個人隱私、干涉你自由的愛情嗎?你會願意千里迢迢的飛回來,利用你唯一的休假,只為了一段無法讓你感到自在快樂的愛情嗎?我是不會,你呢?

每當我在傾聽台灣朋友們的愛情故事,看見的往往是太害怕失去、太害怕受傷,因此盲目地緊抓另一半、設限另一半,卻忘了物極必反的道理。

「愛情就像握在手裡的沙,抓得越緊流失得越快」,沒有任何人喜歡被干涉、被綑綁、被限制。當你決定踏入愛情的同時,也請用你希望被對待的方式,真誠地去對待另一半,並永遠記得:「強摘的果實不會甜,幸福是不會設限的。」

責任編輯:李恬芳

《關聯閱讀》

他什麼時候才要跟我告白?其實對美國來說,並沒有「告白」這個詞

紐約、慾望、城市──談談大蘋果的戀愛觀在瑞典,有三種「戀愛關係」

《作品推薦》

給被說「崇洋媚外」的妳/你:世界很大,別因此限制了自己的選擇與愛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北美戀愛取向:想談戀愛?放下你的不信任,學會讓獨立與愛情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