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學習英文對現代人而言,應該已經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了吧!很多人從學英文,卻仍然對英文畏懼或是陌生,我想除了心理因素使然之外,也可能跟一些學習過程中忽略的小眉角有關係。以熙國際的明星老師 Eli Patton 以長期的經驗告訴我們:或許這 5 項就是能改善問題的小細節。(責任編輯:吳玲瑄)
文/Eli Patton(裴憶萊)
Eli Patton 教學英文多年,發現台灣人學習英文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複雜化」,也許受考試制度影響,也許是學習環境不佳,許多台灣人在學英文時往往過度著墨在「又長又美的句子」、「又臭又長的文法」或是「又長又艱澀的單字」,卻忽略了語言最大的用處就是「溝通」,至於到底有哪些具體的問題需要改善,又有哪些解決方式? Eli 列出了具體的四點,快來瞧瞧吧!
問題一:忽略「s」和「ed」的重要性
我們講出來的英文不夠通順、不夠道地,很多時候問題只是出在小地方,而且是非常基礎的文法問題。
比方說,我們都知道第三人稱單數做的動作必須要加上 “s”,但許多台灣人無論是在寫作或是口說中往往忽略這個小細節,但是外國人的耳朵對於這些音是非常敏銳的,原本該有 “s” 的動詞如果忘了加上去,那聽起來就是怪怪的。另外一點,“ed” 也是台灣人時常忘記的一個小細節,中文並不像英文有過去式,但是在英文中,動詞後方有無加上 “ed” 代表著時態的不同,對於整句話甚至整篇文章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
問題二:把英文文法想得太複雜啦!
根據 Eli 的教學經驗,許多台灣學生在學習英文時,很執著於學習艱澀的文法,但是事實上,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英文文法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純粹的「主詞」、「動詞」和「受詞」,仔細想一下你過去使用英文的情境,是不是太堅持使用太過困難的英文,導致有口難言呢?所以建議大家,下次在需要講英文的當下,與其苦惱口說不流利,不如迅速搜尋一下腦中的簡單詞彙,把它用最簡單的句型「主詞」+「動詞」+「受詞」組織起來,也許你其實比自己想像得更能夠溝通。
問題三:以為必須背完超多英文單字才能夠溝通
和文法相同,或許因為考試制度塑造給我們的英文學習方式,我們在求學階段學了許多又長又難背的單字,讓我們可以用在寫作中。但是 Eli 認為無論是中文或英文,字彙都是我們永遠學不完的,因此我們應該要更著墨在一些常用的單字,在英文中的生活單字不過三千至五千字,你確定你這些單字都熟悉了嗎?在完全熟練之前,先不要急著擴充單字量,尤其是一些鮮少用到的特殊名詞,如此一來,學英文可以更加事半功倍!
問題四:忽略接收(input)和輸出(output)的重要
學習語言是雙向的,你必須懂得聽,也要懂得說。也許是因為制度的緣故,大多數的台灣人習慣用埋頭苦幹的方式學習英文,把自己埋沒在課本中,只求背完所有課本上丟給你的單字、足以應付隔天的考試就好。但是如果你想要真正「使用這個語言溝通」,只有「在考試時讀英文」這項 input 是絕對不夠的。
最後的重點:你真的搞清楚自己的 needs 和 wants 有什麼不同了嗎?
另外,老師也提到說大部分的台灣學生雖然都有一個願望、一個想要達到的目標,但是在英文學習的當下,卻往往難以分辨自己的 needs 和 wants 有什麼不同,造成學習的方向、施力點錯誤。這一個小觀念,往往是英文是否能學好的關鍵因素。所以「需要」和「想要」到底有什麼不同?我們在生活當中又該運用哪些方法,持續創造我們自己的 input 和 output 呢?從 3 分 44 秒處開始,老師講解得非常清楚:
看完文章和影片後,是不是覺得受益良多呢?Eli 以一個外師的身份點出台灣英文學習者的問題,希望可以以旁觀者清的角度,來幫助在學習英文上碰到瓶頸的人,我們除了能夠改善這些問題外,也能好好運用 Eli 提供的英文學習法,相信大家都能夠培養優異的英文能力!
(本文經原作者 VoiceTube 客路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為什麼你英文始終學不好?你可能根本沒有搞懂「需要」跟「想要」的差別…〉。圖片來源:UBC Learning Common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