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8154247754007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美妝保養的產品千奇百怪,什麼是有效、什麼是雞肋也會根據有個體差異,因此要找到一個命中注定的那一瓶、那一罐,只能依靠親身體驗來判定。這篇文章講的就是這個現象,但是不一樣的是現在消費者可以透過購買「試用品」取代「正貨」,減少實驗成本、增加選擇機會。(責任編輯:吳玲瑄)

百貨週年慶即將登場,縱使近年買氣不如以往,專櫃品牌依然卯足全力,要靠下旬扳回一城。

然而在這時摩拳擦掌的,畢竟還是有預算的大廠──尤其美妝業者。對於無法進入主流通路、僅限網路販售,且無多餘行銷預算的新興品牌而言,除了一貫低價策略,還有什麼方法能殺出重圍?

不推正貨,改賣試用品

同樣問題也困擾美國小型網路美妝品牌,於是他們祭出新招:販售試用品。不是像泡麵調味粉般的「灑屑包」,而是價格可親的基礎容量小樣品,讓消費者可以有一定程度體驗。「我認為對網路美妝品牌而言,提供樣品是非常重要的,畢竟很難只靠螢幕就說服消費者買單。」純素手工彩妝品牌 Shiro Cosmetics 創辦人 Caitlin Johnstone 接受 racked 網站採訪時表示,「新客一次通常會買 20 款試用品,但常客幾乎都直接入手小容量或正貨。」

Femme Fatale Cosmetics 的創辦人 Sophie Broadbent 則認為,試用品對於不提供退貨服務的獨立網購品牌是推廣關鍵,「畢竟消費者對於手工自製美妝──特別是不認識的品牌,多少抱持存疑態度。」

除上述品牌,據racked網站報導,美國 Impulse CosmeticsDarling Girl 與 Rituel de Fille 等,都宣布加入「試用品戰局」。沒聽過這些品牌?沒關係,從現在開始,消費者可以透過入手試用品再決定要不要掏錢買正貨。

8578861088_ce50b14dac_z

試用品讓使用者「精準投資」

無論是至實體店選購或網路購物,買美妝保養品或多或少都是賭注,畢竟我們永遠不知道用到第幾天會開始過敏或冒粉刺。從紅極一時的訂閱型美妝體驗盒,到專門販售「樣品」的線上購物網站,試用過後消費者更能將購物預算「精準投放」。

除了對消費者有利,Nature of Beauty 創辦人亦認為「試用先行」能減少退貨問題,「基本上賣試用品無法賺大錢,但我們確實能降低退貨率,同時吸引新客。」

試用品大賣的背後問題

不過這種銷售方式依然存在風險。隨著「試用品」銷售量上升,Femme Fatale Cosmetics 就曾面臨試用品做不完的困境(畢竟這些微型品牌並沒有專屬的生產工廠)。此外,他們也發現購買試用品的人不是新客,許多都是回頭客,如此一來投注在製造試用品的成本便失去原先的用意。為此 Nature of Beauty 也有所限制:每位新客一次只能入手 5 款試用品,「畢竟顧客不了解的是,試用品也得投注時間和成本。」

至於顧客為何喜愛小容量試用品?原因其實百百種。「對我而言,買正貨就是我每天都得用的商品,但有時候總想嘗試點別的色系(尤其彩妝),這時小容量樣品就是絕佳選擇:便宜好用,用膩了就換。」Shiro Cosmetics 創辦人 Caitlin Johnstone 如是說。而這或許也提供美妝大廠另一種反思:在流行瞬息萬變的時代,消費者真的需要這麼多、這麼「大量」的彩妝品嗎?

★ 喜歡這篇文章嗎?想看更多 VidaOrange 給我們按個讚吧 → VO 粉絲專頁

(本文經合作夥伴上報授權轉載、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美妝業界新招:網購試用品〉;圖片來源:Idhren,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