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本書】現代人常常忽略了姿態對一個人內心產生的影響力,其實「儀態」這件事除了對外展現自信,對內也提升自我信心。作者 Steve Sisgold 是一名知名演說家暨治療師,客戶無數,而《找回全身智慧》這本書是教大家從「身體」方面著手,每天簡單練習,30 天後學會更具組織系統的思考模式,過著輕鬆快樂與成功的人生。本文擷取自《找回全身智慧》一書。(責任編輯:吳玲瑄)
「身體是變動而非靜止的,如同火焰或漩渦。」
──美國哲學家艾倫.瓦茲(Alan Watts)
此時此刻,無論你知不知道,身體都正在針對當下的需求做調整,也許是調整姿勢以求坐得舒服些,也許在翻動所讀書本的紙頁,也許為了止渴而伸手拿水瓶。你的身體聰明到能不斷反應與調整,不斷精進與順應,在任何情況下求得平衡,時時善盡職守,無論你是否傾聽都不例外。
我們人類神奇的一點是時時能做出選擇,要不就順應身體的動作,要不就加以忽略、抗拒以致違背。
在前面的章節裡,你體驗到身體優先的做法:選擇傾聽身體多過頭腦,並立刻獲得回饋。你稍微了解到這個做法的價值與好處,現在更有辦法在洽公等狀況前留意到呼吸變淺或下顎緊繃等反應,懂得在回覆邀約前留意胃部是否緊繃,也明白身體裡有一套警報系統,會在你做出不利健康的決定前出聲警告。
本章會帶你探索身體智慧的另一個領域:動作覺知。你會發現身體動作與無意識模式之間的連結,學到如何察覺習慣性動作與姿勢並憑意識做出選擇,不良模式無法再影響你的行動,無法再阻礙你跟別人的溝通,你會發現自己有哪些可能影響別人觀感的常見動作,了解自己的肢體語言在傳達何種訊息,明白動作覺知確實能讓你變得更聰明。
二○○九年,伊利諾大學心理學教授阿利安卓.列拉斯(Alejandro Lleras)與范德比大學教授蘿拉.湯瑪斯(Laura Thomas)合作,進行一項有關問題解決與身體動作的研究,探討身體動作是否會影響一個人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他們找五十二位伊利諾大學學生擔任受試者,結果發現身體動作會影響高階思考與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人們往往認為思考是在大腦裡進行,關乎抽象概念的處理,跟身體的關連微乎其微。」列拉斯與湯瑪斯教授表示,「這項實驗迷人的地方在於指出身體是心智的一部分,對思考大有影響,我們甚至能靠身體幫助思考。」
安娜特.芭妮兒(Anat Baniel)在著作《由動而生》(Move into LifeÄi0)說:「當我們把注意力擺在動作上,任何動作上,那麼大腦會建立新連結,搭起新的神經路徑。反之,對動作不留意,則會強化神經系統的習慣做法──壞模式也包括在內。」
別擔心,要開心
社會學家暨哈佛大學助理教授艾美.柯蒂(Amy Cuddy)指出,藉由留意身體動作,我們不僅能變得聰明,還能創造快樂與減少壓力。她在以「姿勢決定你是誰」為題的TED演講上說:「姿勢能決定人體化學物質的狀態──只要改變姿勢就會有效果。」她跟柏克萊大學助理教授黛娜.卡妮(Dana Carney)做了一項名為「身體動作與表現」的研究,以六十六位哥倫比亞大學學生為受試對象,發現大而開放的動作會影響荷爾蒙濃度:「雙手高舉等強力型動作會增加睪固酮濃度,降低有壓力荷爾蒙之稱的皮質醇濃度。另一方面,內縮型動作會減少個人力量,從而拖累表現。」
如果你腸思枯竭、悶悶不樂或打算放棄,切記柯蒂的實驗結果,盡快跳脫頭腦並善用身體,開始留意身體的感覺,呼吸,動作,舉起雙臂,揮動雙手,用力挺起胸膛,搖一搖屁股,感受心情如何瞬間變好。別擔心,做點開展型動作,然後變開心吧。
八十四歲的蒂妮.黛薇森(Tinney Davison)在丈夫死後感到孤單難過──後來靠一套例行動作成功提振心情。她每天三次拉開窗簾,站在靠近高地中學的窗戶前,無比熱情的朝學生揮手,學生也朝她揮手,她見狀露出燦爛笑容,迅速拍打胸口數次。這些簡單動作對她如同聖餐,有助提振精神,降低壓力,每天早上燃起好心情。她樂此不疲,中午再一次,放學再一次,這些友善揮手不只強化自己腦中的快樂神經網路,也激起學生腦中的新神經連結。有些學生原本覺得她是「怪婆婆」,後來卻期待早上跟她打招呼,他們說:「她提振了大家的精神。當我們看到她微笑揮手,也會對她回禮,心情變好了些。」學生們大大受到她的鼓舞,甚至替她辦了一場感謝會。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正陷入何種情緒,或者不清楚是什麼在影響你的想法與行為,那你該停下來觀察動作。頭腦(尤其是大腦)控制情緒與動作。動作覺知是一大利器,有助察覺潛意識的長期思考模式。舉例來說,你也許會發現,當你想控制一個不如放手的局勢,身體會變得緊繃。或者,你也許低頭看見身體猛然抖動,代表你正感到焦慮或無聊。這些時候你該留意身體的動作,傾聽身體的訊息,然後能選擇下一步:起來動一動,挺起胸膛,深呼吸放鬆一下,或是跟你一直拖延不願面對的對象連絡。
我有位客戶原本不知道自己上電視受訪時顯得很緊張,現在他在鏡頭前會留意身體反應,一旦察覺緊張情緒就靠上椅背,好好深呼吸,放鬆下來,不再因為前後搖動椅子而干擾到主持人與觀眾。
頭腦、情緒與身體息息相關,如同一座複雜系統,因此留意身體有助改變想法與感受。
這招對連納德管用。他是一位剛晉升的副總監,打電話請我協助他培養「主管架式」,以求勝任新職務。就全身智慧的角度來說,主管架式可謂一種大將之風,在出現時讓別人明顯感受到自信。
席薇雅.惠烈(Sylvia Ann Hewett)是曼哈頓智庫「人才創新中心」(Center for Talent Innovation)的創辦人,在二○一四年八月跟四千名企業主管面談,向《華爾街日報》表示主管架式「源自你的行為、言談與外表」。惠烈說其中的「行為」有時稱作「主管氣勢」,是三者當中最重要的部分,並在著作《讓世界看見你》(Executive Presence:Äi0TheÄi0Missing Link Between Merit and SuccessÄi0)裡寫道:
「主管氣勢主要源於自信,要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這種主管開口發言,別人洗耳恭聽;這種主管參加會議,大家聚精會神,很想知道領導者要帶領他們走往哪個方向。
問題在於即使做出高於職位要求三倍的亮眼佳績,即使展現出足堪大任的領導能力,在接下更多職權與責任時仍可能徬徨無助,難以輕鬆登上新職位,而這些全由身體表露無遺。
連納德正屬一例。他剛升職不久,高層指出他缺乏領導能力,沒有直視團隊同仁的雙眼,訊息傳達不清不楚,讓高層頭痛不已,也讓下屬茫然無措。有些職員也說:「他看起來很侷促不安,時常心不在焉或不知所措的,無法把指令傳達給我們。」
我首次跟連納德面談時留意到他的眼睛始終往下看,即使我恭賀他獲得升遷,他也只是聳起肩膀到幾乎快觸及耳朵,還把椅子往後滑開。我知道動作覺知有助他了解問題所在。
我請他邀幾位團隊同仁來做個小實驗,藉此協助他發現是什麼在阻撓他展現主管架式。在他們到達以前,我叫他深呼吸並留意身體感受,他發現自己呼吸很淺,肩膀很緊,身體感覺像在愈縮愈小。
團隊同仁走了進來,我請他再次觀察身體的感覺,他說身體開始顫抖,呼吸也屏住了。我鼓勵他站到前頭,面向團隊同仁,然後我請每位同仁講出一個他的優點。他們照做了,接連讚美他的優點長處,結果他的肩膀愈抬愈高,每次聽到讚美都往下看著地板並往後退,等到第五個同仁出聲讚美時,他一把撞上身後的牆壁,略感驚訝與害臊。我感謝團隊同仁參與,請他們離開。
他們離開後,我協助連納德檢視這次實驗與身體給的啟示:原來他獲恭維時會非常侷促不安。接下來十五分鐘,我出言讚美他,並引導他留意身體前後移動與雙眼盯著地板時的感覺。情緒浮現,記憶亦然,他回想起父親在成長階段多次告誡說:「別自以為有多行,覺得沒人比得上你。」兒時,每當他擊出全壘打或得獎,父親總提醒說:「可別有點三腳貓功夫就驕傲起來啦。」然後父親會擺出輕蔑的表情。
連納德發現他身體反應與情緒狀態之間的關聯,對我說:「我爸那樣警告我的時候,我想壓下情緒的唯一方法就是屏住呼吸,聳起肩膀,盯著地上,還有往後面退。」那天下午以前,他把這些記憶屏除在意識之外,現在他既訝異又鬆了一口氣:「我本來甚至沒發覺我面對下屬時會這樣。」
我請團隊同仁進來,讓連納德分享這個新發現,結果現場變得熱絡,大家對連納德起了敬意。
接下來數週,連納德始終留意身體動作,較少往後退開,較常直視同仁,開始接受新職位,不再擔心受到指責,不再擔心顯得自大。如今他成為抬頭挺胸的領導者,講話直視對方,指令一清二楚,舉止充滿信心。
(本文書摘內容摘錄自《找回全身智慧》由合作夥伴三采文化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racheocity,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