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xels-photo-69896

孩子每一次做錯事,都是一次靈性成長的機會

孩子會藉由觀察我們面臨壓力時的反應,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每一天,我們都有許多機會以身作則,為孩子示範如何自在地面對自己的不完美。這意味著我們要接受創痛、過失及所有的言行舉止,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是出於無意識這個事實──無論我們有多麼地自以為是在覺知的狀態下。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再怎麼糟糕、不如意,都有機會在情感及靈性上挖掘到寶藏。一旦孩子明白這一點,就不會害怕失敗,並能接受犯錯是人生裡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面向。

當孩子做錯事時,考慮怎麼處理之前,先想想如果換成做錯事的是你,你會希望朋友們怎麼處理?我們會想要被當成三歲小孩,不停受到斥責或說教嗎?我們會想要對方不斷提醒我們,因為自己在生日派對遲到,而為他們製造了多少麻煩嗎?我們會想要為了做錯某一件事而被嘮叨個沒完嗎?當自己的愛與忠誠受到質疑,我們的感受又會是如何?這就是許多人面對孩子犯錯時,慣常會有的反應與表現。

尤其是當孩子在校表現不佳的時候,父母普遍相信如果一再告訴孩子「再努力一點」、「更用功一點」或「不要放棄」,就能教孩子克服對失敗的恐懼。但是事實上,我們這麼做是教孩子執著於追求完美。如此一來,當孩子面對突如其來的不完美、混亂或未知時,就會步履維艱、亂了陣腳。他們會將自己的過錯視為本身的鏡像,在錯誤發生之後陷入癱瘓狀態,一籌莫展。如果我們在這時斥責或懲罰孩子,不但錯失了一個機會去告訴他們過錯可以成為自我成長的途徑,也設下了一個讓孩子變得憤怒或暴力的圈套。

在幫助孩子探索導致他們犯錯的原因時,我們必須先讓孩子跟自己的過錯拉開一點距離,退一步來看。有覺知的做法是等待個幾分鐘,直到所有情緒化反應都平息下來後,再帶著慈悲心與孩子一起安坐,以完全不帶評斷的方式處理孩子的過錯,並告訴他們如何從中汲取教訓以供未來運用。

幫助孩子了解「原因」,是教導他們寬恕的最有效方法,因為了解犯錯的原因能給予孩子做出改變的力量。遺憾的是,我們在處理孩子的負面行為時,通常沒有耐心去釐清行為背後的原因,反而忙著處理「事件」。然而,只有透過了解箇中緣由,我們才能幫孩子打造出一條通往改變的道路。孩子一旦了解緣由,其他的就會順理成章了。或許犯錯的原因是短視或同儕壓力,或許只是單純地資訊不足或做出了差勁的判斷。我們不必對這件事窮追猛打,只要單純地觀照它,然後繼續往前走。

一旦我們不把孩子犯下的錯誤視為對我們的挑釁,就有機會為孩子上了人生寶貴的一課:學會寬恕是最重要的,因為過錯只是學習如何成為真實自己這個過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不把過錯視為有針對性,就會認知到每個過錯背後都包含著善意,雖然有時善意不是那麼容易就看得出來。身為父母,我們必須主動去發掘孩子犯錯底下最原始的善意,如此才能鼓勵孩子對自己與生俱來的良善產生信心。倘若我們不斷把焦點放在惡劣的結果而不是良善的本意,孩子將會因此喪失努力嘗試的熱情。

比如說,孩子在烤完蛋糕後忘記關爐火,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在嘗試烤蛋糕這個善意上;又或是孩子把土司烤焦了,我們可以幫他們自我解嘲一番,讓孩子不慌不忙地再試一次。如果孩子開車去超市購物時撞壞了我們的車子,我們應該要能看出他們想幫我們分勞的意圖。如果他們在考試時漏寫了一大題,我們應該體諒孩子太緊張,太求好心切⋯⋯諸如此類。當我們對孩子最初的良好立意展現信心,就是在告訴他們,我們不會用他們所做的事來隨便評斷他們。

孩子之所以害怕犯錯,其中一個原因是當我們懲罰孩子時,會不知不覺剝奪了他們的能力感。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他們的力量,讓他們變得害怕去做任何可能再次導致錯誤的事。比如說,孩子把蛋糕烤焦了,甚至差點連房子也燒了,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笨拙無能而對烘焙心生恐懼。如果他們不小心把手機弄丟了,也可能會覺得內疚而妄下結論說自己不值得被父母信任。

憩-整體確定

責任編輯:吳玲瑄

(本文書摘內容由合作地平線文化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Matthias Zomer,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