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孩子的手,不要受到控制的誘惑
青春期孩子在高中時期的行為,有時會讓我們想對他們施加更多控制,但這時候的我們應該做的是在孩子的翅膀上留個空間。現在是讓孩子展現我們過去教導的一切、所灌輸的道德觀及價值觀的好機會。他們需要展翅飛翔,至少能放他們在幾個街區逛逛,我們仍然可以溫柔地環抱他們,但要再稍微放鬆一點。他們需要知道自己隨時有家可以回,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飛翔的自由。
日後當我女兒邁入青春期時,我知道我要抗拒內心那個小我想要介入的欲望。我已經可以聽到自己嘀咕著:「我有那麼多意見想跟妳分享、有那麼多見解想要教導妳,但是我明白,長篇大論的時刻已經過去了。現在是妳為自己寫演講稿的時刻了。」
我們的孩子在學校選修的課程、他們結交的朋友,還有他們追求的嗜好,這都是他們的私事,現在已經不是我們能一一過問了。當然,我們害怕的是他們會做出糟糕的選擇、受到有害的影響,風險一直都在,但是面對青少年的孩子,身為父母的我們能做的選擇已經有限了。如果我們的孩子在校功課不佳,或是缺乏學習動力,那是因為他們想要告訴我們有些事不對勁,而我們只能做出一種回應:接受。然後,我們可以採取適當的行動,例如孩子願意的話,為他們尋求額外的協助,但一定要給他們所需要的情感支持。
如果孩子在感情上或其他追求的事物做了很糟糕的選擇,在這場遊戲的這個時間點,你的策略就是接受。如果你所做的回應是嚴加控制或採取教條主義,那麼你會將這個青春期的孩子推得更遠。你對他們越少採取強硬、嚴格的手段,他們就越可能跟你建立一個良好的關係;反之,如果你態度專橫、占有欲強,只會引起孩子的反彈而做出負面行為。
父母很自然會提出這個問題:「妳是說我們該任由他們嗑藥、被踢出學校?」我的解釋如下:「孩子請求我們准許的階段已經過去了。我們的青少年會做他們想做的事,而這跟他們如何被教養長大有直接的關係。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必須移除自己能控制他們生活的此一假象。唯一能真正接觸孩子的方式,就是透過重建彼此之間失去的連結。」
在青春期這幾年裡,父母最關鍵的靈性課題就是要將彼此的關係導向真正的親屬關係及夥伴關係。我在此重申:關鍵在於「信任」。這不是一段讓我們害怕、焦慮的時光,而是必須沉著自信地告訴自己:「現在我總算可以安心地坐下來,享受你生活上的一切了。我們終於可以將彼此從舊有的角色裡釋放了,你是否已經準備好要和我一起創造一段新關係,一段讓我們成為夥伴的關係呢?」
如果你不尊重青春期孩子對隱私與空間的要求,他們會將你拒於門外。如果他們覺得你超出了界限,就會對你的智慧箴言充耳不聞。如果他們所聽到的一切就是警告或缺乏信任,他們便不會再來找你商量問題。因此,重要的是讓孩子真正知道,你不會也不想將個人的打算強加在他們身上。只有當孩子感受到你對他抱持著信心,無條件地相信他們有能力應付生活時,就會主動來找你。
對父母來說,沒有什麼能比孩子的安全更重要,尤其是青春期這個階段。這時期的孩子,最大的威脅之一就是同儕壓力,而且也可能會做出自毀的不成熟行為。雖然如此,我們也不能貿然闖入他們的生活,試圖去掌控。一旦我們這麼做,孩子會發揮詭計多端的本事,用盡各種辦法說謊、一意孤行,讓我們無可奈何或大動肝火。我們的侵犯性越強,青春期孩子就越是不會對我們吐露真話。在他們人生裡的這個階段,信任他們就是我們的靈性修練。
在我們主動限制自己對孩子生活的影響範圍之後,吊詭的是,我們依然能持續發揮極大的影響力。我們在日常互動與交談時,若能流露出完全無條件接受的態度,將能鼓勵孩子在需要時來找我們談一談。想要孩子能夠安全、獲得力量,最好的方式就是認可他們固有的那個真實的自己。
責任編輯:吳玲瑄
(本文書摘內容由合作地平線文化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Tyrone Daryl,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孩子會感激你放開的手,別阻止下一代去追逐人生的方向 孩子悲觀、輕言放棄、自殺傾向都怪父母!「保護」孩子反而會害了他們 【家長注意】陪伴太少,孩子變道明寺;陪伴太多,孩子變大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