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2861482_2e38fc10a5_z

《VO》導讀:麵包、麵條等麵製品,在現代人生活中扮演著主食的角色,我們近乎天天都會攝入這樣的食品,但是你知道看似天然由穀麥類磨成的粉末,其實也有添加化學改良劑嗎?目前所知:這些添加漂白跟增加麵粉筋度的改良劑,對人體不但會誘發氣喘、增加肝臟功能負擔,甚至可能導致致癌風險。更離譜的是,這類的食品添加劑早已被歐盟和大陸禁用,衛福部仍在衡量全面禁用以及麵包價格之間的利弊。發生這麼日常的食安風暴,在未被報導前民眾都是渾然不知的,但是明明已經有成分標示,為什麼消費者還是會一而再的掉入陷阱裡呢?(責任編輯:吳玲瑄)

食品標示的表與裡

即使不是食品添加物的標示,廠商與消費者對一般的品名、材料名稱標示的認知,往往也不一致。例如:在超市、食品店見到罐裝的「鮮奶油」商品,會讓消費者聯想到從飼養乳牛的牧場直接配送來的鮮奶油,只是貨架上的鮮奶油價格顯然偏低。儘管覺得奇怪,但對消費者而言,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買到相同的鮮奶油還是值得慶幸。事實上,這種鮮奶油和消費者想像的鮮奶油不一樣,因為按照目前的標示規定,只要含有乳脂肪 18% 又不含其他脂肪成分,就可以標示為奶油。

另外,很多人以為咖啡廳裡用來搭配咖啡的「奶球」是鮮奶油,其實「奶油」這個名稱和鮮奶油不同,並未受到限制,所以很多產品都冠上了奶油的稱號,讓人誤解以為完全以鮮奶油製造。這類商品若所含乳脂肪成分的比率很高也就罷了,但事實上乳固體成分含量 10%、乳脂肪含量在 7% 以下,還添加了植物性油脂(hydrogenated oils,氫化脂肪,人工合成的脂肪)。例如:與牛乳或奶油毫無關係、由氫化脂肪與食物添加物所合成的咖啡用「奶球」,就是典型反映出標示名稱與消費者認知落差的商品。

在西點麵包店裡的蛋糕甜點,有些採用不能稱為鮮奶油的人造奶油製造,或者有名無實地標示出鮮奶油,展示商品時店頭竟也毫不避諱地標示著「使用鮮奶油製造的奶油泡芙」、「裝飾鮮奶油的水果蛋糕」。比起真正的鮮奶油,這種人造奶油的顏色雪白,在使用上有許多優點。對西點麵包師傅來說,這種「鮮奶油」使用起來更為方便,而且造成西點麵包師傅會選擇色澤雪白的人造奶油,消費者也必須負起部分責任。

我曾經看過某種調味料在成分當中標示著「天然調味料 50%」。「天然調味料」並非不當的標示用語,卻很容易造成消費者產生錯覺。這裡的「天然調味料」不是指天然釀造的醬油或味噌這類調味料,通常商品標示中的「天然調味料」是指,規定須標示的化學調味料以外的其他成分。

從自然界的現實中,我們也知道未必天然或大自然的產物就代表安全。例如:未強制規定須標示的動植物性色素經常給人一種錯覺,誤以為「凡是天然的就很安全」,對於這種利用錯覺進行標示的做法,其實也有照實標出的必要。

就像前面所舉的鮮奶油的例子,用來做為標示名稱的品名、原料名稱與一般消費者對該名稱的認知之間,經常存在落差,這個問題必須加以解決。只要經過妥善處理,食品廠商標示的鮮奶油就會名符其實,是由牛乳製造的真正的鮮奶油,標示的天然調味料也會如其字面所示,是真正的「天然調味料」,而不會出現標示用語與消費者認知出現落差,導致誤解引發糾紛,或是讓食品廠商有機可乘、刻意欺瞞。

你吃的食品怎麼來-立體書封-min

(本文書摘內容由合作天下雜誌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Mel B.,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