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窮鬼翻身,靠人生第一間房

人生是場漫長的馬拉松,好與壞,上與下,一時不等於永遠,很多時候都是相對比較出來的結果。就拿嫁人這事情來說,家裡有姊妹的人大概能體會這種微妙心情——用不著說出口,親戚長輩就愛私下比一比誰嫁的夫婿比較體面。而「體面」這字眼也頗巧妙,不只論長相,說破了,誰的老公家底厚又會賺錢,讓太太過上好日子,似乎才是這天秤中被比較的重點。

艾姊家有兩姊妹,若論起身材長相,外人看起來都覺得艾姊略勝一籌,可是她個性比較倔,長輩越叫她往東,她就偏要往西,不過雖然有時會吃點悶虧,終究路是自己走的,也沒聽過艾姊抱怨什麼。

論家境,艾姊家算是好過的,先不說家裡做的事業,光是在市區內就有好幾間房子收租,艾姊從小到大沒有為柴米油鹽發過愁,也就平平順順地過了前半生。艾姊父母很疼兩個女兒,在教育上也盡量栽培,只是對於女兒們的對象就要求多了點,除了挑長相就是財力,也因此兩姊妹多年來帶回家的男朋友,總是會被打槍,要不是嫌太窮,要不就嫌樣貌,後來艾姊的妹妹覺得怎麼做都不對,乾脆接受父母安排,相親後嫁給附近銀樓老闆的兒子。

艾姊從小就很有個性,不想要事事聽從父母,她那時帶著當年的學長、現在的老公回家見爸媽,可是被艾姊的老爸嫌得一無是處。「就算長得體面,也算上進努力,可終究是個窮小子,妳嫁過去是要吃大苦頭啊。」艾姊爸爸嗤之以鼻地評論這個可能成為未來女婿的年輕人,並且預言女兒日後的悲慘命運。「可是他真的很努力,白天上課,晚上當家教,菸酒不沾也沒有其他壞習慣,而且我們真的很談得來,沒有錢,我們可以一起賺啊!」艾姊還記得當年是這樣跟爸爸說。

確實學長個性溫和也樂於助人,對女友也是十分體貼,實在是一個值得託付終身的對象,偏偏就是家裡窮得要命,在雲林鄉下一分薄田卻有十個兄弟姊妹,食指浩繁,兩人婚後在台北工作、租屋,還得要固定寄錢回家,相較於妹妹住在夫家買的新房子裡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艾姊和老公在萬華租屋就相對顯得窘迫,在生了兩個孩子之後更是非常辛苦。有時艾姊的媽媽看不下去,想要塞點錢給女兒,艾姊想起當年對父親說的承諾,總是把錢推回去。

「他已經很努力,我拿錢回去讓他知道了,他雖然不講,但一定會覺得很受傷。」艾姊回想起那時的心境,輕輕地說。就這樣,婚後小倆口很努力,很會讀書的學長沒有繼續深造,而是考上教師甄選, 利用自己的數學專長,白天在國中任教,晚上再去補習班教書,早上六七點出門,往往回到家已經十一點。學長風趣幽默和淺顯易懂的教學大受學生好評,也很快就反映在排課與鐘點費上,短短不過幾年的時間,就成為補習班名師。

艾姊也沒閒著,因為公婆自願帶孩子,她和先生考慮了很久,就把兩個學齡前的孩子送到鄉下給公婆帶;自己除了在銀行上班,也接一點額外的記帳工作貼補家用。熬著熬著,隨著夫家弟妹一個個經濟獨立,艾姊的公婆也是明理人,不再讓小倆口負擔大多數的生活費用,而是要求已長大獨立的兄弟姊妹們多少扛一點家計。就這樣,夫妻倆在努力賺、用心省的苦心經營下,終究存到人生第一桶金,買下了那時還沒發展的信義區小公寓。

「那時候真的傻傻的,有個客戶跟我說要移民,想要賣掉房子,我看那個價錢還可以,附近也蠻方便,加上手上有點頭期款,配合銀行提供的行員優惠房貸,也沒想太多,我就買下來了。」

艾姊回想起當年買下第一間房的歷程,一切猶如昨日。後來又過了幾年,為了讓孩子到好一點的學區讀書,算算手頭上的頭期款不夠,只有從預售屋著手,夫妻倆看很久,總算看到一間國小和國中都是明星學區的市中心預售屋,大小環境很單純,因為不想要兩頭繳貸款,兩年多後一交屋,他們就賣掉信義區公寓換到新家。

「那時好怕賣不掉,還好運氣不錯,有賺點錢,賣掉之後還了新房子的大部分貸款,不然壓力很大。」講到這,聽得出有點得意,艾姊還呵呵笑出聲來。除了房地產,艾姊夫妻倆也搭到了幾趟股市順風車,他們只碰自己了解的產業,專心投資「自己懂的事」。夫妻兩人只對孩子的教育慷慨,其餘都是能省則省,數十年下來,前半輩子積攢的也足以後半輩子寬裕,一路跌跌撞撞,也從無殼蝸牛進化到有產階級。可最讓她欣慰的不只是這個,而是孩子們看著爸媽一路苦過來,個個成熟懂事,不勞父母費心。

「真不知道那時怎麼撐過來,還好現在不用像以前那麼苦,人生如果多少都要受罪,還是先苦後樂比較理想。」艾姊回想那時的辛苦,聽起來感嘆,卻也感覺得出一種掩不住的自信。據說,艾姊的父親在臨終前還把女兒女婿都叫到床前,感謝女婿對女兒的照顧,也大讚艾姊的好眼光。

反觀艾姊的妹妹雖然嫁給有錢人家,不過守成有餘、開創不足,銀樓開了幾年之後因為沒有跟上時代腳步,生意越來越差,可是家中上上下下花銷不小,只剩外表光鮮。艾姊的妹妹婚後生了兩個孩子,公婆過度寵溺,雖然本性不壞,可就是和丈夫一模樣的公子習氣,讓當媽的整天煩惱,而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人生有很多選擇,靠自己胼手胝足拚出來的,往往獲得的不只是帳面上的財富而已。

  • 買房準備金

很多時候聽到年輕人在抱怨,我才領二十二K,怎麼可能買房子? 不如及時行樂、能花則花。可是我聽了之後,心頭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誰說你只能賺二十二K的?」年輕人因為體力與學習力都在人生巔峰,加上社會對年輕人的犯錯容忍度高,其實未必沒有機會,就看自己怎麼打出一手好牌。

艾姊的故事是上一代長輩的人生寫照,但有兩個概念,是無論哪一個世代的年輕人都應該知道的。第一個概念是,買房子到底要準備多少錢?不蓋你,真的有人以為買房子要錢存足了才可以出手,但除非房價極低又漲不起來,不然想要買一間能保值、機能好、屋況又沒問題的房子,只靠薪資,就算加上兼差又不吃不喝,也不可能追得上房價。

去跟銀行打交道吧! 現在利率偏低,對購屋人來說是很有利的。市場上銀行貸款成數約莫是七成,會按照個案與借款人的條件斟酌調整。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想要買一千萬的房子,那麼就要自備三百萬,剩下的七百萬,就跟銀行貸款。要算出貸款和利息一共要繳多少錢,多利用各家銀行網站的試算系統,可以大概估算出一個月要繳多少房貸。

我常常告訴年輕朋友一個說破不值錢的快速房貸心算法,也和讀者們分享。以目前二%的房貸利率來試算,每借一百萬,本利攤還大概是月還5,059元, 掐頭去尾取5,000元,所以剛剛那個例子,你就可以把七百萬當作七個一百萬,房貸要還多少就可以概算:

5,000×7=35,000

算出自己一個月得還三萬五千元的房貸,這樣就可以偷偷打個算盤,大概知道自己是否負擔得起。不過,銀行為了降低風險,可能會給一個偏低的鑑價價格,因此,買房子之前要先打聽貸款成數與鑑估金額,比較好算出自己應該有多少自備款。

除了自備款,別忘記買屋過程中還有一些費用,例如裝潢費、代書費、仲介服務費、契稅等等,都是在買房子之前要稍微盤算一下的,如果行有餘力,能在每月房貸之外,還預留三到六個月的房貸準備金,會是更周全的財務配置。

第二個概念是,換屋怎麼換?三成自備款是買新房子所必需的,這筆錢當然可以靠存錢或請親友幫忙,有些人也會先賣掉第一間房子之後再轉手買下一間。可是如果錢不夠,又不打算賣舊房子,或是擔心短期內找不到心儀好屋,擔心房子賣掉後找不到地方住,這該怎麼是好? 如果遇到這種狀況,可以考慮請銀行重新鑑估你的房屋值多少,再看看能夠增貸多少錢,這樣再貼補一點壓力就不會那麼大了。只不過用這種方法等於兩邊都要繳貸款,扛不扛得起,可得要好好規劃。

有了錢,就要想想怎麼換屋了。因為自己住,所以換屋有「先買後賣」,或是「先賣後買」的兩種選項。最理想的狀況是,房價往上走、手上資金又充裕的時候先買後賣,房價往下行、手上資金不大夠的時候先賣後買,可是人生哪有這麼容易,有幾個人能買在低點、賣在高點? 也因此,買房子只要價格可以負擔、銀行願意貸款,地點與機能都便利,那就別想太多。

如果換屋選擇先賣後買,但還沒買到怎麼辦?這時候可以跟買方商量晚點交屋,或付點租金跟買方租屋,直到找到暫時下個居所為止。

對了,換屋還有件很重要的事,如果你是自用住宅,兩年內「先買後賣」或「先賣後買」,還可以有機會享受「重購退稅」的優惠。說句真心話,並非我是業者才對買房這事情抱持正面態度,而是買房對理財有其正面意義:

第一,是買了房子之後會有壓力,自然會改變很多生活習慣,也會改變自己對工作的態度,這一點是我觀察不少身邊朋友買屋後的共同改變。

第二,因為台灣租屋制度不健全,買房很殘酷地成為多數人人生中的必然, 特別是在租屋市場對老年人不友善的狀況下,年紀大的銀髮族可能租不到好房子,這是租屋族遲早得面對的殘酷現實。

雖然很多人說年輕人是草莓族,可是在我看來,這個世代還是有很多很棒的年輕人,而且哪個世代不是被上一個世代看衰,大家不都這樣挺過來了?很多時候別人要怎麼說是他們的自由,不等於要自己唱衰自己,就算社會上有那麼多人說年輕人沒機會,你何必要讓自己對號入座、變成那個「沒機會」的人呢?

 

延伸閱讀:

結婚要花多少錢?理財達人 7 招算給你看,不用等到存夠錢才能結婚!

他 24 歲、5 年內成為百萬富翁:比搞懂理財、投資影響我更多的 20 個人生哲學

無殼蝸牛最想問:買房子要準備多少頭期款才夠?

1-1

(本文由寫樂文化授權刊載,摘錄自《30堂千萬房產課》;首圖來源:Rodrigo Ghedin,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