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播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每天都可以有新話題的韓劇,《太陽的後裔》的熱潮可以說是截至目前為止的韓劇,風靡亞洲圈的巔峰時刻。

一、播製方式的改變

過往的韓劇,距離開播前一個月進行拍攝是常態,在劇集播出一半的時候幾乎可以說是本周拍本周上,到最後結局還會有早上拍下午播的情況出現,也因為這樣所呈現的劇情會根據當下的民意來進行調整,除了劇情之外,在連人力吃緊的狀態下,而造成惡劣的拍攝環境,因此從 2015 年開始陸續有電視劇拍攝走向提前製播

《太陽的後裔》在這波提前製作的浪頭上,因為在製作初期就明確表示要進行中韓同步播映,為了配合左岸廣電總局對電視劇的審查,讓這部片還沒開播就已經完成拍攝與後製,尤其這部除了兩地同播之外,更是透露出兩地在影視上商業合作的新興製作模式。

129 億 8000 萬韓元,這是《太陽的後裔》的製作公司所公布的製作總經費,平均每集的製作經費是 8 億韓元(折合台幣 2200 萬),對比起來一集就可以完製一部電視網路劇,甚是是紀錄片或低成本電影都不成問題。而敢開這樣的大手筆製作預算,當初還把平常較願意砸錢製作的 SBS 嚇退,最後由 KBS 接到這看似賠本生意,實際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就目前南韓的電視劇製播與電視台的關係,和過去其實有很大的不同。過去電視台的製播一體到現在外包給製作公司,生態可以說是截然不同。前者需承擔所有風險,但相對可以藉由簽約確保旗下資源(導演、編劇與演員)的永續;後者則多是由前者所培養的人力資源進行極大化的發揮,藉由資本主義來獲取想要的搭配,藉此達到獲利,也因此現在有許多的製作公司成立

製作人企劃→選擇導演編劇→選擇演員→選定名稱→劇本練習→拍攝→剪輯與後製

大膽的企劃需要有人支持,前提是企畫書要寫得夠吸引人。近年韓劇輸出左岸的價格每年在視頻網站的競爭下,五年前,每集幾千元美金就可買到的韓劇版權,開始在2013年暴漲破萬元美金,去年更是一度拉高了 10 倍,原因就在於這樣的版權購買比起當地電視台投資製作還要划算,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中資進入南韓製作。像是 2013 年的《來自星星的你》每集4萬美金(臺幣 120 萬),到最後四集網路平台還有同步直播,所引起的旋風更是為近年的經典。可《太陽的後裔》愛奇藝所支付的版權費是每集 23 萬美金(臺幣 750 萬);日本更是難得地以每集 10 萬美金(臺幣 325 萬)購入版權。光版權支付就已經可以攤抵一半的製作費,這還沒計入置入性行銷的投資費。
根據資料顯示,最常與主角出現的商品 PPL 單價是每集 3-5 億韓元(臺幣 800-1400 萬),尤其是手機在露出的同時,更需要支付現金一億韓元(臺幣 275 萬)的贊助;個別露出的商品則是 3000 萬韓元(臺幣80萬)。這樣又何須擔心製作費!

二、與大陸影視平台「愛奇藝」合作,互利共生

開播前很多人疑問愛奇藝如此大手筆的支付版權費,值得嗎?尤其現在大家還是用力地吃著「免費的午餐」。為此,愛奇藝將同步播出的權限只開放給 VIP 會員,想要完整追劇兩個月須要支付兩個月的會費 30 元,據當地評估為《太陽的後裔》所帶來的會員數不下百萬這等同於光會費這一項就直接攤平版權費。這還沒有加上,為此愛奇藝商城和劇中贊助商合作,提供正版商品銷售,光是前六集的播初就讓商城曝光就賺了千萬人次,還不算特別開設的《太陽的後裔》周邊商品專區還不含透過連結下單所帶來的附加價值,而這對愛奇藝來看,絕對是比划算的交易。

成本攤提說完了,該來說說獲利方程式。到底誰是這場《太陽的後裔》熱病中真正的贏家?從表面來看,「Made in KOREA」的標籤貼在最顯眼的地方,可整件商品的包裝下,讓左岸則是成了「看不見的那隻手」。前陣子看到這篇【買韓企省很大 中資狂掃】的霸氣數據後,不禁為南韓開始默禱,或許他們也開始走上十五年前臺灣面對左岸的這條路。

  • 華策 v.s Next Entertainment World:15.7億/13.03%股權(中韓最大宗娛樂投資)
  • 搜狐 v.s KEYEAST: 4.45億/6%股權
  • 阿里巴巴 v.s SM Entertainment:10億/4%股權
  • 蘇寧環球 v.s FNC Entertainment:9億/22%股權+合資公司
  • 華誼嘉信 v.s SIGNAL集團:5.9億/12.62%股權
  • 騰訊 QQ 音樂 v.s YG Entertainment:策略聯盟
  • 海洋音樂 v.s JYP Entertainment:策略聯盟+合資公司

從 2014 年開始,中資開始大舉招手南韓中小企業,就像文中所提及的「相同的企業,在中國的估值會達到 30 倍」這些企業不是沒有競爭力,而是在面對大企業形成的產業鏈所壟斷的社會當中,在所剩不多的資源中爭食太過困難,於是向揮手的中資走去。

《太陽的後裔》的製作商 Next Entertainment World(簡稱 NEW),本身主要業務是電影製作,在 2014 年底在掛牌(KOSDAQ:160550)前的 IPO 的就接受華策香港投資(華策影視的子公司)以臺幣 15.7 億獲得 13.03% 的股權並成為第二大股東。

掛牌上市後,NEW 的 2015 年上半年財報上帳面價值只有臺幣 14.3 億,等同於華策這次投資虧損臺幣 1.35 億,可華策也為此得到了 NEW 的信任,並在製作《太陽的後裔》同時,兩間公司各出資臺幣一億共同成立「華策合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HUACE & NEW)」,進行電視電影的製作開發,並宣布將 NEW 近年的當紅電影作品「Beauty Inside」與「The Phone」進行中國式翻拍,成為另一種的版權合作模式。這樣的因素累加起來,也是《太陽的後裔》敢開這樣的製作成本的主因。

至於為什麼會是由「愛奇藝」勝出這次《太陽的後裔》的版權購買,這跟華策也有關係。在 2014 年中的時候,華策與愛奇藝共同成立「華策愛奇藝影視公司」,以方便提供影視內容。而最近和這兩者關聯,且炒得火熱的另一個話題就是網路劇《上癮》。在播映 10 集後就因耽美禁令被廣電總局強制下架,結果,整個影片內容轉放在愛奇藝臺灣與 Youtube。而華策居中就是擔任宣傳與發行,愛奇藝則是影音平台。前幾天,更也因為愛奇藝進軍臺灣,可臺灣並沒有相對應法規而採取迂迴入台的方式成為話題。

這樣一連串看下來,可能會覺得華策與臺灣沒有太大的關聯,實際上則否。早在 2008 年就有投資拍攝《我的億萬麵包》和《命中註定愛上你》以及 2011 年的《美樂加油》,2013 年收購臺灣經紀人吳翊鳳的海甯華凡公司 60% 的股權,目前旗下更是有張瑞希、田麗、陳昭榮、徐貴櫻、邱勝翊(王子)等藝人。還有吐槽和話題熱成正比的《小時代》與去年坎城和金馬的大熱門《聶隱娘》都是旗下的投資戲劇作品。

焦點回到《太陽的後裔》上,這次所收穫的好評,有絕大多數都是托「同步播放」的因素所點燃,不過是將過去因在地播放的延後所引發的韓劇效益在同一個時間爆發。尤其中國市場在這方面的驅動更是驚人(最佳例子:EXO 連破百萬的正規實體專輯銷售)。而要看對在南韓國類的影響力,從音源市場當中就可以知道趨勢,尤其這次誇張地所有公開的音源將榜單包辦的情況更是第一次,而且連續好幾天沒有下降的趨勢。

這兩年,因為節目收看的管道變多,再加上南韓有線電視台的崛起,讓電視收視率雖不是唯一的信度卻也具有指標性意義。但相對於無線電視台可以說是正在經歷酷寒的冬天,因為除了日日劇與周末具有強大的大媽收視基底撐著,其他時段的迷你劇集平均收視有超過 10% 就要歡呼、超過 20% 就要普天同慶,尤其,近年的韓劇單就同類型浪漫愛情的劇集,要突破 30% 收視率更是近乎神話,就連過去風靡的《繼承者們》平均 19%、《來自星星的你》平均 27%,目前可以追溯比擬的是 2004 年同樣是由宋慧喬主演的《浪漫滿屋》第三周收視超過 30%,總平均 32%。

要說《太陽的後裔》,其實它就像是 Hollywood 所打造的爽片《復仇者聯盟》,把過去曾經被認為是亮點的元素全部整合在同一部片子當中呈現,縱使有不合理的地方,也會因為是抱持著看爽片的心態來面對。這部電影規格的電視劇,主演的高顏值是重點,好的演技大加分,橫跨各地美景拍攝是亮點,有出乎意料的收視重點是彩蛋,如果再有個好的劇本和結局,那就為這部片的 imdb 打高分過關。而你,打幾分呢?

延伸閱讀:

奶酪陷阱看完了劇慌?別傷心,除了太陽的後裔,2016 還有這些韓劇可以看呢!

【韓劇】太陽的後裔》第 1、2 集:如果我們的信念相左

20 首台灣經典情歌,拍成 20 個《滾石音樂故事》:用台灣的音樂說台灣的故事

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當編劇:三個方向、五個秘訣,就可以寫出一篇好故事

(本文由艾利斯授權刊載,原文連結粉絲專頁。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