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rty

在快畢業的那一年認識了一群來學校裡交換的法國學生,憑著我對高雄的熱愛,我成了他們在台灣的導遊,心裡只想要讓他們瘋狂愛上台灣這片土地。 他們非常羨慕台灣人都有跟「魁地奇掃帚」一樣的機車,可以咻一下地從東邊騎到西邊,因此我常常載著他們,騎機車在高雄的大街小巷裡亂逛,讓他們體驗高雄的「交通自由」。

因為在台灣和他們相處得極為融洽, 在畢業後他們各自回國的時候,千交代萬交代希望我一定要去法國找他們,因為「在台灣這個飄在太平洋遠方的小島,離法國十萬八千里的土地上,能夠有妳的陪伴實在是太好了,」他們說著。 那時候還想不透他們來到台灣的心情,直到我踏上法國的土地時,才深深的了解他們對於長途跋涉到這個東方小島的心情。

因為心裡惦記著他們的盛情邀約,畢業後工作了幾個月,帶著十萬台幣我就搬到了波爾多住,也開始了我的大開眼界之旅。

生長在高雄,讀書工作都在這裡,我作夢也沒想到能搬到波爾多住了快一年的時光。在這邊我才真正的認識到我是確確實實來自亞洲的人,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行為上,我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記得在台灣時遇到一個來自匈牙利的人,他跟我說他來之前非常的猶豫,竟然還說有點害怕! 讓我感覺到好像這個世界在過去幾十年來沒有太多的進步以及交流——小時候我也覺得美國歐洲是非常遙遠的地方——全球化口號喊了超過了 20 年了,但實際生活在不同土地上的人們,對彼此還是不太了解啊!

比如說某天我朋友躺在沙發上睡覺,我住的是和法國人合租的公寓,所以對方也會帶朋友回來。當對方看到我的台灣朋友躺在沙發上睡覺,竟然大聲的說:"oulala chinois!"(意思就是:「媽呀中國人!」)好似看到了奇特的動物一樣。

我在隔壁的房間裡聽了馬上大笑,因為在法國只要是東方面孔,幾乎大家都會說你是中國人,就跟在台灣的外國人常被稱之為美國人一樣,現在才深深的感受到中國和美國的厲害,全世界好像就剩這兩個國家的人啊。

還有我在台灣的時候,膚色常常被說「」,綽號也就是那些有關顏色的玩笑,比如說巧克力、咖啡、甚至非洲人這樣的綽號都有。但是到了國外,我的膚色是每個人看到每個都稱讚,讓我受寵若驚。「嗨你的膚色去哪裡曬的啊?」「你很愛運動喔,常常去海邊嗎?」「我好想要曬得跟你一樣!」這樣的稱讚每天都發生,讓我這個從小沒有怎麼愛我自己的小麥肌,轉變成為對自己膚色感到有自信的人。

跟他們交談完,才知道他們覺得有錢有閒的人才能每天出門玩,曬得越是古銅代表你活得越幸福;在台灣卻相反,台灣覺得有錢有閒才能待在家裡吹冷氣,所以皮膚越白越美。 還有,我的身高 170 公分,體重 55,在台灣不是屬於非常瘦的身材,甚至有一次在舞台表演的甄選上,我被說有點胖,應該要減肥。 在法國和這邊的朋友講這件事情,大家都睜大了雙眼,覺得不可置信。於是轉眼看了一下街上的人們,好像我真的算是瘦的人。

更重要的是,台灣似乎有種習慣:大家都一樣才是最好的。別人當醫生、工程師、老師、公務員,我也要當這些職業; 別人去那裡得到了那些好處,大家也就一窩蜂的跑去。

回頭想想,這樣的習慣是從小時候養成的,在班上不能當那個特別突出的人,老師發問舉手的話就是愛現,跟大家一樣才是最安全的選擇。 我的法國朋友跟我說:「亞洲人都好像羊喔,非常的乖,前面的人往哪裡走,後面的人就乖乖地跟著。」我心裡想想,當羊沒什麼不好,當狼才可怕吧! 但是他的話深深地點醒了我,原本覺得跟隨著別人的腳步就不會錯的我,好像才是錯得離譜。 因為盲目地跟隨,最後終究會失去自我。

對於外表這件事,反映出了東西方對於美以及幸福定義的不同,也讓我想到人好像對於唾手可得的東西反而不知道珍惜,有了原本的優勢,就想要別的優勢,好像永遠都在追尋什麼來填滿自己的心。

我們應該要做的不是一直追尋, 而是要讓自己的心穩定下來。  或許最美的東西,就是懂得欣賞你原本就擁有的人事物。 不管你的外表如何,工作是什麼,珍惜你有的,而不是隨波逐流,跟隨大家的價值觀。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受別人影響,靜下心,慢慢找到屬於你的世界,欣賞你自己所擁有的,你就會是一個最快樂的人。

這是我在法國學到的第一堂課——懂得欣賞你自己,不論你是怎麼樣的人。

這些你也會有興趣:

來自臺灣的丹麥媳婦:外國人想生存在幸福國度很難,更難的是必須「做我自己」

台灣人,你不夠努力還成天喊累》在永遠人外有人的灣區,我的 5 大錯覺與成長

在沒人有義務對你伸出援手的異鄉職場,機會只給「隨時都在準備的人」

我的旅英生存之道:每天工作 5 小時,剩下的時間做自己真正有熱情的事

台灣魯蛇留學奮鬥史》魯蛇再怎麼努力也沒人會祝福,就算這樣也要做一個霸氣的魯蛇

更多〈換日線〉好文推薦:

「出走一次,就懂」──這裡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自己的雙腳和自己的路

從逃避失敗,到從零開始找回自信──我的Gap Year,在澳洲

人生沒有模板,怎麼能複製貼上就好?

(全文由 換日線CROSSING 授權刊載,原文標題:《法國不浪漫──「來自東方的女子」,我學到的第一堂課》;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