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王凱微博

文/子舟家的湘楓

在第2集蕭景琰第一次出場之後,霓凰說到:「不管怎麼說,靖王自有靖王的風骨。若非如此,就憑這些年四處血戰的功勞,又何至於得不到一個親王之位」,這也是全劇唯一一次提到「靖王的風骨」。風骨是指剛正不阿的秉性,是寧折不彎的氣度,而體現在蕭景琰身上則更多地是一種倔強

這樣的一種倔強不失為是意志力外化的表現,在第 9 集中梅長蘇建議蕭景琰可以稍稍將姿態放軟一下的時候,蕭景琰卻回答說:「我不想讓他們(逝者)也以為,我蕭景琰最終低了頭」。在劇中諸人多次對蕭景琰的倔脾氣發表過看法,當年也甚至衍生出了「水牛」這個綽號。是的,這份固執的性格確實可以算是蕭景琰為數不多的缺點之一,要去塑造一個完整的角色又怎麼能不去觸及他的缺點或是軟肋呢。

他不是完美的人,他有他的的缺點,但是我們要了解創作者給予蕭景琰這個人物的規定情境。在戲劇文本中,規定情境是「……劇本的情節,劇本的事實、事件、時代,劇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生活環境……」,創作者在文本階段需要根據這些來進行人物行動的構建,台詞的填充從而在文字層面上塑造出一個人物形象。儘管《瑯琊榜》的歷史背景是架空的,但是這部作品所宣揚的精神內涵依舊是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民本思想和士人品格。而蕭景琰的身份地位,加上他的行動線索,他的終極目標都指向了這個主旨

雖然全劇在敘事上沒有就這點再進行更加深入的挖掘,但在對蕭景琰這個角色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多少都賦予了他這樣的精神本質。無論我們怎麼評價蕭景琰的固執或者是他別的一些缺點,這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但是在創作者依循著規定情境塑造人物時,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也應該將自身置身於規定情境中,至少在看蕭景琰的每一個行動中我們不應該用現代人的眼光和價值標準來評價他的行為是否合理,更不應該拿人物未知而觀眾已知的情節去討論他的智商。

非常典型一件事就是「救衛崢」——我不認為蕭景琰在這個決定上有什麼錯,在整件事情中他唯一的錯誤就是中了譽王和夏江的離間計,並且對於梅長蘇的信任沒有到達他自認為得那麼高。但單看這個選擇,這確乎是符合蕭景琰這個人物形象的一種選擇。

「人物真相只有當一個人在壓力之下作出選擇時才能得到揭示——壓力越大,揭示越深,該選擇便越真實地表達了人物的本性。」,從蕭景琰堅決要救衛崢一事便揭示了他的本性。我們先來看看衛崢是什麼人,衛崢的身份太特殊了:從理來說他是梅嶺一役的親歷者也是生還者,蕭景琰可以從他哪裡得到更多關於當年事的真相,而且他也是舊案的證人,蕭景琰必須保護好他才能在日後把案子翻得漂亮;於情來看衛崢不僅僅是赤焰舊人還是林殊的副將,除開袍澤之情以外這個人還和林殊聯繫在了一起,所以蕭景琰才會對梅長蘇說:「等我死後,見到赤羽營的主將林殊,如果他問我為什麼不救他的副將,難道我能回答他說,不值得嗎」

我個人認為,梅長蘇在城門劫人失敗之後自己幾乎放棄要救當年的副將,做這個決定對他來說也是相當困難的,但是當蕭景琰說出這句話後他就改變了想法。他知道在蕭景琰的內心裡這些故人無論離開多久,他對他們的感情只會更深而不是遺忘。梅長蘇明白如果勸阻不了蕭景琰,決定幫他策劃救人,他們就要做最壞的打算,甚至連他自己都不可能全身而退。他尊重了蕭景琰的選擇,在完整了對方的人格同時也完整了他身上屬於林殊的自尊。林殊不會見死不救,蕭景琰也不會見死不救,那麼梅長蘇呢,他最後同意救衛崢不僅僅是為蕭景琰,也是為被蕭景琰改變了決定後的自己。甚至這點梅長蘇自己都不經意流露了出來,在第34集中蕭景琰表示他親自去勸說夏冬相救衛崢,梅長蘇卻回答道:「那我先謝過殿下此番辛苦」,話音剛落蕭景琰馬上起疑,明明是自己請梅長蘇幫忙可現在梅長蘇卻要謝他。

所以在「救衛崢」一事中,蕭景琰的選擇不止讓觀眾看到了他的本性,也影響到了梅長蘇的選擇,讓觀眾看到了梅長蘇的本性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孔子說:「剛強、果敢、質樸、慎言,這四種品質都接近於仁。」)。這話是孔子對於「仁」的概念的闡釋,在我看來,蕭景琰就是這樣的一個仁者,是儒家道德規範下的正人君子。他恪守禮制,當譽王要把梁帝賜給自己的錦緞轉贈給蕭景琰的時候他說:「我只是個郡王,府裡也只有側妃,論規格,用不起這些東西」。

但實際上當時的大樑已經沒有多少人在依循禮制,最好的例子就是年尾祭禮的時候太子素來都是跪地撫越貴妃的衣裙而按禮他應該是撫皇后衣裙的,梁帝偏寵越貴妃,朝臣們揣摩上意,就這般視禮製而不顧。連皇家的祭禮此不按規矩來,可以想像朝堂上下還有多少人是在依循著禮制依循著尊卑規範來行事的。雖然本劇是在架空的時間背景下展開的,但是禮制是中國古代封建時期統治者維護封建統治的一個重要手段,可在當時的大樑真正恪守的人有多少呢?

我們再看太皇太后喪禮的時候太子和譽王受不住孝禮在守靈的時候分東西吃,被大臣們看在眼裡,守靈出來之後大家也都把這些記在了心裡。而蕭景琰,我們不談他在為太皇太后守靈的時候與太子和譽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看在譽王要贈他錦緞的這一細節,他是將這種恪守記在心上,融進了日常的瑣碎裡

在理政思想上,蕭景琰所承繼是儒家的民本思想,雖然他沒有說過「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第54集)之類的話語來表達這樣一種民本思想,雖然這句台詞是梅長蘇的,但是蕭景琰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動,用自己的處事法則來踐行著梅長蘇這句話。比如在第 16 集中,戚猛帶著人在金陵城郊搜捕「怪獸」,事實上這一事件在第 10 集就有伏筆,而在夏冬把戚猛的計劃攪亂之後他說了一句:「這種幹了也沒什麼大功勞的事,也只有我們王爺肯管」。蕭景琰是本著「為民除害」的目的來管這種「閒事」的,天下之大這類事情每天都會發生,他肯定不能樁樁件件都顧及到,但是戚猛抓這個「怪獸」一抓就是一年,可見這類事情到了蕭景琰手中他就會一直追查下去直到結束。抓「怪獸」不過是一件小事就能從側面襯托出蕭景琰的民本思想,更不用說之後私炮房和賑災兩件關乎到百姓死活的大事了

這些就是霓凰所說的「靖王自有靖王的風骨」,而「傾餘生風骨同守」的又何嘗是梅長蘇一人呢?

 

延伸閱讀:

你不能只知道仙劍奇俠傳跟琅琊榜:細數胡歌這十年的經典角色!

覺得電視劇都千篇一律嗎?那你應該來看看這些網路劇!

在看了《花千骨》之後,這些霍建華的戲你應該補起來了!

今年首推時裝劇《長大》:用青春愛情包裝的人生悲歡離合

何以笙簫默》在千年修得李大仁之後,億年才能修得的何以琛來了!

在看《花千骨》的時候,千萬別漏聽了這些片尾曲跟插曲啊!

 

(本文由子舟家的湘楓授權刊載,摘錄自《琰玉惟堅——淺論蕭景琰》。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