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你聽過阿德勒這位與佛洛伊德、榮格並列為心理學三大巨頭的心理學家嗎?他開創的個體心理學,解釋所有與人際關係相關的問題,很多人總任為被工作瓶頸逼到絕境,其實都是「人的問題」,阿德勒卻說,更多時候我們只是被自己的負面情緒給困住了,只要改變看法,隨時都能再出發、活得更自在!讓我們和阿德勒一起認識真正的自己,找回自己的勇氣!

你是自己的創造者,一切由你決定

關於創造性自我,「我們具有開創命運的能力,並非環境或過去種種事件的犧牲者」。而性格的形成,雖然也和遺傳等生理因素或環境影響有關係,但最終的決定關鍵還是掌握你自己手裡。因此,在這裡要再次向各位重申,「你是自己的創造者,也是自己的改變者」。

創造性自我的概念中,除了承認劣勢、自卑感、生長環境對性格的影響之外,也認為其他因素同樣會帶來影響。是要堅持己見、繼續陷在不自由的想法與生活型態中,採取非建設性的應對方式呢?還是要透過「找出證據」、「掌握瞬間」、和「具建設性」來培養共通感,並發展出更具有建設性的應對方式,完全看你自己如何抉擇。

所以,掌握所有判斷基準,決定要積極應對或消極退縮的,就是你自己。

劣勢、自卑感、自卑情結

.劣勢:就客觀條件而言,個人的身體器官居於較差的形勢。

.自卑感:個人主觀上認為自己有所缺陷與不足的感受。在阿德勒心理學中,這種自卑感並非來自於與他人比較,而是坦然面對自己在現實與理想中的落差時,所持有的一種潛在情緒。

.自卑情結:大肆張揚自己居於劣勢,並以此為藉口,逃避必須面對的人生任務。

所謂的「劣勢」,是指身體的感官系統或內臟、骨骼等先天上有障礙,或是因某些緣故而形成障礙的情況,阿德勒稱之為「器官缺陷」;事實上,他自己也是深受佝僂病所苦的患者。

一般來說,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卑感」是與他人比較而萌生的感受,但是在阿德勒心理學中,自卑感是個體感受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後,產生的一種潛在情緒。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明劣勢與自卑感的差異,只要以「劣勢是身體、心理上客觀的事實」,而「自卑感是感覺到落差的主觀認知」的概念去理解就對了。換句話說,有人雖然在客觀上並非處於劣勢,卻感覺自卑;也有人即使在客觀上居於劣勢,也毫無自卑感。

至於「自卑情結」,依照《阿德勒心理學講義》一書的描述,阿德勒認為這是一種「異常的自卑感」,不但「幾乎算是病態」,而且「無非是自卑感過量的狀態」。我們可以說,炫耀自己的劣勢和自卑感,並將它當成藉口來逃避人生任務(工作、交友與愛),這種缺乏勇氣的行為與態度,就是自卑情結。

順帶一提,自卑的反面是「誇飾優越感」,我們稱為「優越情結」。它和自卑情結其實都來自於同樣的根源,是一種缺乏勇氣的表現。

男女平權的阿德勒

一八九七年十二月,阿德勒與一八七三年十一月出生於莫斯科的萊莎.提莫菲耶娃.艾普斯坦結婚。他們相識於那年春天的一場政治聚會。萊莎是猶太裔俄羅斯人,那時來到堪稱世界政治、文化、藝術中心的維也納遊學(因為當時的女性無法進入大學就讀,所以只能說是「遊學」而非「留學」)。誰都沒想到,聰明又美麗的萊莎,竟會與外貌毫不起眼的阿德勒結婚。這段可說跌破眾人眼鏡的戀情。

婚後,兩人生下了瓦倫汀(一八九八年)、亞莉珊卓(一九○一年)、柯特(一九○五年)與柯妮莉亞(一九○九年)四個孩子。阿德勒非常重視家庭。而夫人萊莎在那個男女差別待遇很明顯的年代,依然不改激進的思想,除了不時加入阿德勒與朋友的討論,同時也以個人身分參與一些政治和文化活動。

或許是妻子的影響,使得阿德勒比其他心理學家更早提出男女平等的看法,也很尊重女權。也因為這個緣故,丹麥雕刻家萊塔.博德森在建造九十九位傑出女性與一位男性的紀念碑時,挑選阿德勒為唯一的男性代表。

心理學家海因茲.安斯巴赫與羅文娜.安斯巴赫這對夫妻檔,將阿德勒散見各處的著作與論文整理歸納,並加上個人的解說,除了出版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也編著《男女間的平等》(譯注:這兩本書均尚未有中文譯本),為阿德勒強烈主張男女平權留下了紀錄。

 

推薦閱讀:

圖解面相,教你一秒遠離職場惡魔!

【職場憲形記】上海工作 10 年,50 歲的老總為什麼才夢醒 打道回府?

失戀心理學:你放不下的是他,還是跟他在一起時快樂的「自己」?

 

t0400024

(全文由究竟出版《用漫畫輕鬆讀懂阿德勒職場勇氣心理學》,首圖來源:zaqi CC Licensed,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