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現在還年輕且職涯剛起步,那你一定對於許多生涯上的老生常談及陳腔濫調再熟悉也不過了。
但如果像「做 110% 的努力」、「對自己誠實」等話無法再激勵你,那或許像「不要只是埋頭工作」、「放鬆」等話更合你的胃口。
以下這些成功人士提供了一些建議給這一代的人,而且大部份的建議都背馳傳統觀念。
1. 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學習謙卑與自制
在 2010 年與雅虎的訪談中,波克夏・海瑟威公司 (Berkshire Hathaway) 的主席兼執行長華倫・巴菲特曾表示,他聽過最棒的建議是來自公司一名董事會成員湯瑪斯・墨菲 (Thomas Murphy),他這麼告訴巴菲特:
「華倫,千萬不要忘記你永遠可以詛咒一個人明天就下地獄,你也不需要放棄這權利,但在今天的時候你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與嘴巴,看看第二天你是否還那麼覺得。」
在今年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股東大會中,巴菲特告訴一位好奇的七年級學生說,在成長的階段應該學著模仿那些你敬佩的人、學習他們的優點,藉此改變自己的言行舉止,這也是交朋友與和同事相處的關鍵所在。
2. 馬婭・安傑盧 (Maya Angelou):走出自己的路
在凱蒂・庫瑞克 (Katie Couric) 的書「最棒的建議」中,她引述了同時兼具作家、詩人、舞者、歌手四個身份的馬婭・安傑盧的話:
「我的祖母安妮・恆基森 (Annie Henderson) 女士曾給過我一個建議,而至今我用了 65 年。她說:『如果上天為你安排了一條你不喜歡的路,你發現自己不喜歡前面的目標,向後看也不想要回頭回到出發點,那麼離開這條路開創一條自己的路吧!』」
3. 李察・布蘭遜 (Richard Branson):與其對過去感到後悔,不如繼續向前
這些是維珍集團創立者兼主席李察・布蘭遜的母親教他的。
李察・布蘭遜說:「那些浪費在執著於自身失敗的時間,還不如拿去進行下一個計畫,這往往讓我感到吃驚。在經營維珍集團時我樂在其中,挫折並不是什麼壞事,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4. J.K. 羅琳 (J.K. Rowling):擁抱失敗
J.K. 羅琳是暢銷書《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她知道許多關於成功的方法,也對失敗很了解。
羅琳最近向國家廣播公司 (NBC) 的麥特・勞爾 (Matt Lauer) 表示:「我覺得我們還沒談論夠多關於失敗的事,如果有一個人能衡量別人能成功與否,並且對我說:『妳現在在做的事會失敗,這是無庸置疑的。』那我想這句話對我的幫助會很大。」
在羅琳變成世界富豪之前,她只是個住在英國社會住宅裡的單親媽媽,她在愛丁堡咖啡廳裡開始創作現今這個全球知名的年輕巫師——哈利波特,但其實她一開始投稿頻頻被出版社拒絕出版。
「一段短命的婚姻讓我的生活感到崩潰,我成為了一個失業的單親媽媽,當時除了我沒有無家可歸外,我覺得自己已經不能夠再慘了。以各種標準來看,當時的我簡直是個最大的失敗者。」2008 年羅琳在哈佛大學畢業演講時這麼向大家說。
她又繼續說道,認為當時的失敗現在對她來說是份「禮物」,是一個「痛苦的勝利」,因為這些逆境讓她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讓她對自己和與別人的關係更為了解。
5. 艾立克・史密特 (Eric Schmidt):對更多事情說「沒問題」!
在凱蒂・庫瑞克的書「最棒的建議」中,她引述了 Google 執行長艾立克·史密特的話:
「對更多的事情說沒問題。當被邀請去一個新的國家時,說『沒問題』;當要認識新朋友時,說『沒問題』,當要學習新事物時,說『沒問題』。『沒問題』的自信可以讓你獲得第一份工作、下一份工作、你的妻子,甚至是你的孩子。」
6. 梅麗莎・梅爾 (Marissa Mayer):選擇一件事,並把它做到最好
在 2011 年 Social Times 的訪問中,現任 Yahoo 執行長梅麗莎・梅爾透露她得到過最佳的建言是:
「我的朋友安德烈 (Andre) 這麼告訴我:『梅麗莎,妳知道妳為了要選擇好的機會,給自己太多的壓力了。但我想誠實告訴妳我不是那麼認同妳的做法,我認為一堆機會在妳面前,但妳只需要選擇一個並把它做好。』我想這是我得過最好的建議。」
7. 賈伯斯 (Steve Jobs):不要只做自己熱愛的工作,要嘗試做些比自己還重要的事
一篇商業內幕 (Business Insider) 近期的文章「他們無法忽略你」中,作者卡爾・紐波特 (Cal Newport) 引述賈伯斯自傳作者華特・伊薩克森 (Walter Isaacson) 的內容,伊薩克森在賈伯斯過世前曾和他有過短暫的交流,賈伯斯這樣告訴伊薩克森:
「是的,我們總是說要做自己有熱情的工作,但我們都是流動的歷史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應該做些事來幫助這社會,幫助其他人,讓這歷史多添加幾份色彩。20、30 或 40 年後,人們會說你是個在乎他人的幸福的人,而不是只在乎自己的熱情。」
8. 蘇絲・歐曼 (Suze Orman):伴隨成功而來的那些無用批評,忽略吧!
蘇絲·歐曼是一位激勵人心的講者,也是一名作家,更是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 (CNBC) 的主持人,她在 LinkedIn 一篇關於收過的最佳建言文章中寫道,成功常常讓她成為那些難聽批評的標靶,那些批評「跟事實完全無關聯性」。一開始這些批評讓她感到生氣,但她最終學會了忽略它們。
「一位從印度來的聰明老師跟我分享了這個見解:狗持續的吠,但大象依舊繼續走牠的路。」她這樣寫道。
「悲傷的事實是,我們都必須學會即使一群狗在周圍,也要能導航出自己未來的路:無論是外界的批評、競爭者、討厭的老闆或同事,任何批評你的人。根據我的經驗,成功時就要有心理準備面對隨之而來的批評聲浪。」
9. 比爾・蓋茲 (Bill Gates):化繁為簡
微軟創辦人兼主席比爾・蓋茲 2009 年接受 CNBC 訪問時說道,他佩服巴菲特有能將事情化繁為簡的能力。
「你可以看看他的行事曆,上面非常簡單。你跟他談論他有興趣的事業,他會知道一些基本的數字和概念,如果沒有那麼複雜的話,那他越有可能會投資,他會選擇他可以建立模型預測的事情,因為這樣才能走得長久。而且他只會進行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最令人佩服的是他會從最基本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他是一個天才。」
10. 阿里安娜・赫芬頓 (Arianna Huffington):不要只是埋頭工作
《赫芬頓時報》(Huffington Post) 總裁及主編阿里安娜・赫芬頓 2014 年曾表示,我們人類已經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熬夜是成功的代價,但是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她希望告訴年輕的自己:「如果能夠停下來,重新充充電,充實一下自己,自己的業績會更好。」
赫芬頓時報總裁兼主編輯阿里安娜·赫芬頓,去年在 LinkedIn 上透露,她常被問年輕人追夢需要蠟燭兩頭燒嗎?
她寫道:「這是真的,人類已經形成錯誤的觀念,認為熬夜必是成功的代價。」
她希望可以回到過去告訴自己說:「阿里安娜,如果妳願意停下來充電一下、充實自我,妳的表現會更好。」
11. 史都華・巴特菲爾德 (Stewart Butterfield):要有「嘗試」的態度
Flicker 創辦人兼快速竄紅的商務 App-Slack 執行長史都華・巴特菲爾德,最近向紐約時報的亞當・布萊恩分享了他要給年輕人的建議。
他說:「有些人在非常年輕時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這樣的人非常少。我覺得 20 出頭的年輕人往往非常渴望成功,且非常認真看待這件事,希望能完成許多成就,但其實他們需要的是嘗試,所以我鼓勵他們要有嘗試的精神。」
12. 喬治・史蒂芬諾伯羅斯 (George Stephanopoulos):放輕鬆
早安美國 (Good Morning America) 主持人喬治・史蒂芬諾伯羅斯,告訴私人財金網站宅荷包 (NerdWallet) 說:「大部份你今天擔心的事明天都不會發生。」
「不要擔心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會讓收入減少,因而放棄了機會,但要開始為自己存點錢倒是真的。」
13. 瑪拉・馬爾科姆・貝克 (Marla Malcolm Beck):記住,你的起點不會也是你的終點
Bluemercury 執行長瑪拉・馬爾科姆・貝克告訴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 的亞當・布萊恩 (Adam Bryant),她總是這麼提醒學生:「沒有人會永遠在一畢業選擇的那家公司工作,所以要找到你有興趣的事,因為我們都擅長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所以勇敢追尋吧,你沒有什麼好失去的。」
她另外一個建議是:接觸高科技。她這麼告訴布萊恩:「如果你檢視創立公司需要的一切技能,那多多少少都會跟科技有關。」
14. 陶德・約瑟夫・米勒 (T.J. Miller):要比身旁的人更努力工作
美國喜劇演員陶德・約瑟夫・米勒向宅荷包透露成功的公式:「要比身旁的人更努力工作。這建議對我來說就非常有用,因為我才華平庸,長相也不是特別出眾。」
15. 愛莉西亞・馮・杜蓓爾 (Alexa von Tobel):早起、打扮、展現自己
LearnVest 創辦人兼執行長,紐約時報暢銷書 Financially Fearless 作者愛莉西亞・馮・杜蓓爾認為,每天醒來要對自己今天要做的事充滿熱情,打理好自己的服裝,並隨時都準備好要展現自己的能力,這些都非常重要。
她在商業內幕的文章中寫道:「身為一位新員工,你會面臨各式各樣的新問題,但你必須要自己判斷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記住你的上司非常忙,所以要搞清楚什麼問題該問。如果不了解工作目標,那就要勤於詢問,但有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問題在哪。」
「另一方面,不要因為一些查 Google 或問同事就可以獲得解答的問題去煩你的上司。」
16. 馬克・巴特爾斯 (Mark Bartels):當你開始一份新工作時,制定一份時間規劃表
StumbleUpon 執行長馬克・巴特爾斯跟商業內幕說:「我們會談論預算;談論財務規劃,但大部分的人都不會規劃未來 12 到 18 個月,甚至是 24 個月的人生計劃。」
他說缺乏規劃的代價是昂貴的,無論在專業上或持續性上,所以需要一個規劃來衡量你現階段的成就。
17. 赫敏・韋 (Hermione Way):自己創業
WayMedia 創辦者兼矽谷最佳創業之星赫敏·韋,這樣告訴宅荷包:「創業從來都不是簡單的。」
「網路上有許多免費的工具,所以就開始吧!如果失敗了你隨時都可以重新找一份普通的工作,但創業的過程中你會學到許多珍貴的經驗。」
18. 程守中 (John Chen):在工作中當超級明星只會害了自己
黑莓公司的執行長程守宗認為,很多僱員會想方設法在老闆面前表現,他們試圖通過炫耀自己為公司做的每一件事情來爭取提升,但是此舉可能會掩蓋同事和老闆的功勞。
他說:「對我而言,在公司過度地顯示自己,只會表明這個僱員最關心的是自己,而不是公司的整體發展。」
黑莓公司 (BlackBerry) 執行長程守中今年初在 LinkedIn 寫道:「很多員工認為設法在老闆面前表現,強調每一件自己為公司做過的事,就能讓他們在老闆心中留下好的印象,並且有升遷的機會。」
他警告:「當然認明自己為公司所做的一切相當重要,但太過爭取這樣的榮耀只會蓋過同事,甚至是老闆的功勞。」
「在公司中太過顯示自己,只會讓我覺得你只關心自己,而不是公司。」
19. 賽莉・賽塔 (Salli Setta):不要一個人吃午餐
紅龍蝦餐廳 (Red Lobster) 老闆賽莉・賽塔項商業內幕說,在午餐時間將視線遠離電腦螢幕相當重要,因為午餐時間是和同事交流的最佳時機。
午餐時間和同事一起吃飯有兩個好處:你可以和同事交換想法,說不定可以幫助你換個角度思考自己的工作,還可以知道同事的時間安排。
賽塔表示:「不要這樣說:『嗨!我們要聊些什麼呢?聊聊體育好了。』在午餐之前就可以先想好幾個要問的問題,或是想要分享的話題。」
20. 狄巴克・喬布拉 (Deepak Chopra):接受不確定性帶來的智慧
作家兼喬布拉基金會 (The Chopra Foundation) 的創辦者狄巴克・喬布拉去年在 LinkedIn 上寫道,他希望他年輕時有去接受不確定性帶來的智慧。
他寫道:「在我醫學生涯之初,我就非常確定我未來會走向哪。但我卻沒預料到人生充滿著不確定性,並且對人帶來多大的影響。如果當時我能和現在一樣明白不確定中蘊涵著智慧,一道通往未知的門,可以為我們的生活不斷注入新意。」
21. 辛西雅・蒂德韋爾 (Cynthia Tidwell):耐心學習,渴望冒險
保險公司 Royal Neighbors of America 執行長辛西雅・蒂德韋爾告訴商業內幕,她最喜歡告訴年輕人的一個建議是,耐心學習、渴望冒險。她說:「我支持他們冒險,最糟的情況會是什麼?就是回到起點做以前在做的事而已。」
22. 布萊恩・切斯基 (Brian Chesky):別聽父母的建議
Airbnb 執行長布萊恩・切斯基告訴紐約時報的亞當·布萊恩說,這一代年輕人,千萬不要聽父母的建議。
他這樣告訴布萊恩:「父母雖然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你千萬不要聽父母給你的職涯建議,而應該將他們視為我們抒發壓力的出口。無論是在什麼領域工作,先假設自己會失敗,這樣你在做決定時不會根據成功、金錢或是職涯,而根據自己的興趣。」
23. 大衛・梅倫森 (David Melancon):面試時一定要問三個重要的問題
企業整體排名網站 btr. 的執行長大衛・梅倫森認為,當人資主管在面試的尾聲問你:「你有沒有什麼問題要問我?」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你必須問的,這三個問題比薪資多少、工作要求還要重要。
1. 在你們的公司文化中,在這個職位要能成功必須要有哪些特質?無論是個人本身,或是在工作上。
2. 對於員工教育和進修,公司的態度是什麼?會有學費的補助嗎?
3. 公司是如何讓員工們維持動力、熱情和創新的呢?
24. 黛安・馮・佛絲登寶格 (Diane von Furstenberg):認清現實
在最近跟紐約時報的亞當·布萊恩的訪問中,時尚設計師黛安・馮・佛絲登寶格說,她認為相信自己是成功的關鍵。
她這樣告訴布萊恩:「為了要能相信自己,你必須跟自己建立起關係,為了跟自己建立起關係,你必須對自己嚴苛,而不是活在幻想中。」
25. 瑞克・戈因斯 (Rick Goings):待人友好
Tupperware Brands 執行長瑞克·戈因斯,去年為公司賺進 26 億美元,他向商業內幕分享了他最喜歡的智慧箴言給年輕人,有些對於要去面試的人來說非常受用。
「我喜歡從司機、接待人員、助理那得知面試者是如何和他們互動的,因為待人友善意味著許多事。」
延伸閱讀:
「舒適圈就是失敗圈,成功者永遠走在恐懼的邊緣!」TED 演講中最激勵人心的 6 個名言
準時下班第一步:進公司後,先不要處理 E-mail 和待辦事項!
不要學失敗者的溝通方式!越會說「好好聽我說」的人越不聽別人說話
(資料來源:Inc.;圖片來源:Getty Images;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