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波波鳥
今天一本正經地來談談我看完電影《腦筋急轉彎》的心得。簡單介紹一下這部電影:每個人的大腦控制中心都住著五個情緒小精靈,分別為樂樂、憂憂、怒怒、厭厭與驚驚,各司其職地幫助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大小事。
而在小女主角萊利腦中,樂樂是整個團隊的精神領袖,她負責確定萊利每天都過得幸福快樂。然而在一次與憂憂的爭吵之下,樂樂跟憂憂不小心跌入回憶球管線,被送進了離控制中心一個峽谷之外的長期記憶區。
在樂樂與憂憂嘗試回到控制中心的當下,被留在控制中心的怒怒、厭厭、驚驚也嘗試扮演樂樂的角色,但小主人萊利卻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不快樂,甚至到最後,越來越失去了情緒起伏的能力。
坦白講,比起許多人將它當作一部有趣的動畫片看待,我個人在觀賞的期間,十分敏感地認為,這部片講的或許不只是心靈成長、情緒控管,更不只是講關於成長都有的情緒衝突問題,而是更深層的議題,憂鬱症。不過今天也不是來深入探討憂鬱症的。
※雖然喜歡分析、思考電影,但我很少寫影評,這篇文章當然也不會是一篇中規中矩的影評,更可能含有一些雷點,請大家斟酌閱讀。
不快樂的原因,是失去樂樂嗎?
面對挫折與困境的時候,無論自己或身邊的人都常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不用擔心那麼多啦!開心點!」
特別是面對憂鬱症患者的時候,包括我自己在內的人都朗朗上口:「妳只是忘記如何讓自己快樂罷了。」接著我們會想,沒錯,我只是忘了要開心,所以從今天開始,要更努力讓自己開心才對。只不過,在電影裡面,萊利失去樂樂之前,難道就沒有悲傷過嗎?
不是的。
儘管樂樂努力控管主控介面的按鈕與操作,勞心勞力地調整萊利的情緒、幫助她用正能量生活,在樂樂沒有注意到的地方,被誰都忽略了的憂憂總是忽然冒出來碰觸回憶球,將回憶染成了憂傷的藍色,進而影響小主人的心情及看事物的方式。
憂憂可不可以趕快消失就好?
電影看到一半,或許你們都有跟我一樣的煩躁感,認為憂憂真是會扯後腿、搞砸一切,也能很明顯地感受到樂觀的樂樂對於憂憂也多少心存厭惡與埋怨。
在這五個情緒小精靈之中,怒怒幫助小主人在該強勢的時候強勢,厭厭主導了小主人的喜好,而驚驚負責讓小主人遠離危險,對於老大樂樂而言,她們面對問題的方式多少能夠再正向一點,但是她們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
只有憂憂。
在電影開始沒多久,樂樂對憂憂的註解是:「她就一直在那。我們不知道她在這裡幹麻,但也沒人知道怎麼把她送走,或是能把她送去哪裡。」
既然悲傷的情緒這麼沒有必要,既然「只要能夠快樂就好了」,為什麼大腦的控制中心還要有憂憂的存在?
說不定,該自我檢討是樂樂
電影裡的很多幕,都是憂憂誤觸回憶球導致萊利心情變差,樂樂則奔波著要調整萊利的心情,同時指責憂憂的行為、遏止她再度「搗亂」。然而憂憂每次都情不自禁地又去靠近回憶球,甚至差點碰觸到其中一個核心回憶,還製造出了新的藍色的核心回憶。同樣地,也是她笨手笨腳,才導致樂樂跟她一起被吸入回憶管,送進一個峽谷之外的長期回憶區,在長期回憶區裡,她又到處碰觸回憶、製造悲傷,讓樂樂又生氣又無奈。
但我認為,樂樂才是那個扯後腿的小精靈。
在電影裡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樂樂獨斷、控制欲強烈、強勢而不容質疑,有的時候她會阻止其他精靈觸碰控制面板,專制地用自己的方式去「保護」萊利的心情。
她總是奉行著自己的原則和規則,說著「開心點」、「樂觀點」、「事情沒那麼糟」,試圖影響其他精靈的情緒,改變其他精靈的看法,限制其他精靈發展與表達與空間。樂樂可能忘記了吧,怒怒是生氣、厭厭是嫌惡、驚驚是害怕、憂憂是悲傷。她可以讓滿櫃子的回憶球都黃澄澄閃亮亮的,可是仍然必須接受其他精靈擁有各自的情緒。
我們都是樂樂的大化身
在電影中間,當樂樂與憂憂迷了路,想起了樂樂還在時的世界多麼和平,被留在控制中心的怒怒、厭厭、憂憂在茫然之下,「樂樂不在我們該怎麼辦?」「這時候有樂樂在就好了……」「我們來嘗試做好樂樂會做的事情吧!」她們互相討論之下得到了的結論,是去模仿樂樂待人處世的方式。
在厭厭有了初次的嘗試卻失敗了之後,怒怒怪罪諷刺她:「做得真好呢。」厭厭翻個白眼回答:「我又不是樂樂。」
是啊,既然不是樂樂,為什麼又要模仿樂樂?既然我們現在的心情不那麼美麗,又為什麼要逼自己強顏歡笑、假裝一切都很美好?
從電影試想現實,總覺得人跟樂樂的形象隱隱有所重疊,多少時候該有其他情緒的時候,我們卻逼著自己微笑面對、樂觀應付。的確,樂樂的存在幫助我們圓滑地與他人相處,減少非必要的衝突,也讓我們過得輕鬆愉快。然而就像在片尾的曲棍球賽那樣,光靠樂樂一人真的沒辦法成功完事,前面說到的怒怒、厭厭、驚驚的功能,也是樂樂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就全然取代的。
不是每個精靈,都得成為樂樂;成為樂樂,也不是唯一且最好的事情。
沒有誰應該乖乖待在一個小圈圈裡面
為了讓憂憂不要到處攪局,樂樂在電影裡想出了一個辦法,她在地上用粉筆畫了一個白色圈圈,明示暗示憂憂說:「妳的工作,就是把全部的憂傷留在這裡。」然後慢慢地將她整個人推進白色圈圈裡面。
看到這裡,我翻了一個大白眼,腦海裡的厭厭大概在控制面板上大爆走了吧。
說真的,憂憂不是壞人,悲傷也不是壞事。我們直覺地將負面情緒與眼淚歸類到不受歡迎的框框裡,窮極一生都在努力拋棄、避免讓憂憂掌握大權,但是就如前面提到的,只知道打壓情緒並不會有所幫助。
在怒怒、厭厭、驚驚都願意將權力交給樂樂的同時,只有憂憂忠誠地展現自己的特性,就算被罵、被嫌棄,她仍然在認為該悲傷的時候勇敢地製造悲傷。
電影裡面讓我很有感觸、但好像沒什麼人有反應的一幕,是當小彬彬陷入低潮的情緒無法走出來,樂樂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使他重展笑顏,而憂憂只是坐到他旁邊、跟著他一起哀嘆回憶取捨的不公,「害」小彬彬大哭一陣之後,又打起精神來。
樂樂問她她是怎麼辦到的?憂憂說:「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聽他說而已。」
回想整部電影,強勢的樂樂面對反面的情緒時,總是堅持「別那麼悲觀嘛」、「快點笑一個」,她一股腦地只想快點改變別人的情緒,卻從來沒有好好停下來思考:「為什麼這個人不能開心?」
樂樂總是在壓抑,壓抑其他情緒精靈,同時壓抑小主人萊利自身的真實情感。反觀憂憂,或許只是誤打誤撞,但是面對憂慮的心情,她懂著順著情緒走,既然小彬彬在難過,那就陪他一起難過一下吧!這樣的「放縱」在出乎意料的時刻,卻是最好的情緒解藥。
不快樂的原因,是太想快樂了
在電影的最後,樂樂因緣際會之下發現,許多快樂的回憶之前,都是先有憂慮。她發覺自己或許不該那麼厭惡憂憂,也不該在嘗試衝進回想管時,一把推開憂憂、口出惡言:「萊利需要快樂。」結果害得自己跌進遺忘的黑色峽谷底下。終於回到控制中心之後,樂樂第一次主動將控制面板的主控權交給憂憂,而憂憂也成功將面板喚醒,把萊利拉回正軌。她用淚水與真心話讓萊利釋放情緒,更修補了她與家人、與自己破裂的關係。很直觀地驗證了所謂「哭泣是種釋放」,以及「淚水能夠洗刷心靈」這兩句話。
綜觀整部電影,好像小女主角萊利會經歷這些起伏,可以說是樂樂太過於努力要讓萊利維持好心情。相較之下,比起萊利腦中總是樂樂在顧全大局,媽媽的腦中卻是藍色的憂憂當家,而爸爸的腦中是紅色的怒怒在發號施令;從電影的開頭,萊利的回憶櫃上幾乎黃澄澄一片,大家看見不同顏色的回憶球都會擔憂,到電影的結尾,回憶櫃上開始五彩繽紛,同一顆回憶球也混了兩三種不同的顏色;或許這是電影另一個想要告訴我們的事情:快樂不是最重要的,不是永遠都得以快樂為前提,而是得確保情緒精靈之間具有一定的協調性與合作,並且放寬心去接受不同情緒主導的情況,當家的是不是樂樂,反而是其次。
最後簡單閒聊一下關於這部電影裡,我認為別出心裁的巧思好了。會覺得這部電影的深度遠遠超出想像,是因為導演編劇在處理「情緒」和「回憶」的手法上,給出的種種解釋,仔細想想都滿合理的。
不需要的回憶會褪色、代表永遠遺忘的暗黑深谷,關押「最深沉恐懼」的「潛意識區」,不知從何而來但萬分重要的「思想列車」,甚至是那首不斷在腦中重播的無腦歌曲,感覺在我們大腦裡面好像就是這樣運作的。
關於憂鬱症方面的事情,可能一般的觀眾比較沒辦法帶入,有一些電影劇情的小細節,讓敏感的我特別覺得是在解釋憂鬱症的種種跡象。例如思想列車上「意見」與「真實」的拼圖被混淆,就像我們陷入低潮之後總看不清哪些是鑽牛角尖,哪些是可重可輕的客觀事實。或是核心回憶離開了原本的位置,隨著樂樂與憂憂來到長期回憶區迷路,有時我們真的沒辦法想起那些重要的片段,或是某些回憶就真的沒來由地變得有點藍藍的了。
不過憂鬱症或多或少就是情緒之間起了衝突,在不斷逼迫自己快樂的時候,跟萊利一樣落得失去樂樂的地步,然後在長期回憶區走了一圈,靠著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力量,重新尋回遺失的樂樂。
小彬彬放棄自己來拯救樂樂的那段,我在電影院裡面哭得慘兮兮的。想到自己如果也是靠著某個記憶的犧牲才拾回樂樂的存在,那這次的樂樂若是沒有成長、依舊故我地執著,那實在是有點不值得了。不過幸好,我們失去的樂樂在迷路的這段期間,都多多少少有所成長才回到身邊。
《延伸閱讀》:
(全圖文由作者授權轉載,原文標題:我們都太用力嘗試快樂了:〈腦筋急轉彎〉;部落格;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