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面對討厭的主管、煩人的同事總覺得無措嗎?世界談判之神豊福公平獨家公開「超級談判術」教你丟掉情緒包袱,轉換心情,無關乎喜不喜歡,而是用談判的心情交涉,不必接納討厭的同事或主管,也能合作無間。
「主管不了解我,也不願意肯定我。」
「他只會把難辦的案子推到我身上。」
「他認為自己的想法都是對的。」
「他的做法和想法根本是錯的。」
很多人對於「主管」有所不滿。而主管在職場上扮演的角色,其影響力之大,甚至會左右你的職涯命運。
若在討厭或領導無方的主管底下做事,會讓你的職場生涯一片黯淡。
「哎呀!在這種主管手下工作,我還真倒楣……」如果只是這樣滿口抱怨,事情不會有任何改變。為了能夠好好工作,你必須解決問題,也就是想辦法「改變主管」。此時,請你抱持「談判」的心態,而談判的目的,便在於達成你的「目標」。極端而言,你不必喜歡那位討人厭的主管。因此,若將「好惡」這種情感因素當作前提,絕對無法順利進行談判並達成目標。
按照談判步驟「獲取對方資訊」、「窺探對方想法」,在此過程中,你自然有可能了解主管,並在情感上「逐漸接近」他,最後與主管建立良好的關係—這樣固然不錯,但也別忘記,你的目標終究是「讓工作順利進行」。
首先,別流於情緒化,冷靜地處理吧!
例如:你有一份急欲推動的企劃案,不過主管卻打算直接駁回,他只表示你的案子不會獲得好結果,卻沒有說出明確理由。
「哪會這樣?你為什麼肯定不會成功呢?」
「怎麼又來了?算了,這傢伙沒救了!」
此時千萬不能動怒,更不需要自暴自棄。假如主管批評時明顯流於情緒化,我們就從「關注情緒」下手:思考主管為什麼認為企劃案會失敗,並設法引出對方的答案。
直接詢問,「談判」才能達成目的
另外,「直接詢問」也是方法之一:「請問問題出在哪裡呢?」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抱持請求指教的態度,而非「你有本事就說來聽聽」的輕蔑感。除此之外,「以規則為後盾」或「運用第三方」也是談判的技巧之一:
「企劃案要透過全員開會討論,所以請先提報會議討論。」
「我和A部門的部長提過,他也覺得還不錯。」
最糟的狀況是你也被情緒左右,阻斷了與主管溝通的橋樑。如此一來,你只會離達成目標之路越來越遠。「相談甚歡」並不等於溝通,想達成目標,請進行「談判」。
別把「威脅」當作談判的手段
了解孩子的需求,創造家庭關係的雙贏。在家庭中,我們也要和家人建立雙贏的關係,這顯然也是一種「談判」。關於孩子的教養,戴蒙教授也認為父母應該和孩子好好「談判」。例如「孩子偷懶不練琴」的時候,你會如何敦促他練習呢?
(1)「大罵『不好好練習怎麼行!』」
任何人都知道這樣說就是犯了大忌。談判時,首先要避免的就是「情緒化」。對於我們的負面情緒(如「憤怒」等),對方也會以負面情緒(如「恐懼」、「抗拒」等)予以回報。
如此一來,我們便無法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更別說達成互相信任的雙贏關係;最後,「談判」便宣告失敗。
(2)逼迫孩子:「不練習就別想看電視!」
這種做法是「提出備用方案」,即「不做A就不能做B」;另一種模式是「不做A就要做B」(例:不練習就要把玩具丟掉)。這樣也無益於建立信任感。對孩子來說,這是父母仗著權威進行的「脅迫」。若在職場上這麼做,立刻構成職權騷擾了;而且,我們很容易一不小心就這麼做,必須多加注意。
(3)「你如果好好練習,爸爸(媽媽)會很高興呢!」
這個說法聽起來比較溫和,也沒有表現出「負面情緒」,使得不少人覺得這樣說很管用,但若從談判的角度來看卻並非如此。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話題的中心變成了「自己」(爸爸或媽媽)。請回想談判的基礎在於「對方就是一切」、「自己是最無足輕重的人」,自己高興與否和對方完全無關。雖然好像有點無情,但談判實際上就是這樣。
那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孩子擁有自己的想法,仔細探察才有助溝通
總之,我們應該從「窺探對方的想法」開始努力。雖然談判的對象是小孩子,但由於每個人的想法天差地遠,所以我們要和孩子對話,並從日常生活中尋找「不想練習的原因」。例如想辦法收集「若不想練習,那麼孩子想做什麼呢?」等資訊。接著,再將孩子想要的東西當作「獎賞」給他。此時,我們也必須思考對方「真正想要的事物」。
有些孩子希望每次練習結束後,父母能對他說:「做得好,你真乖!」即希望得到「父母的稱讚」作為獎賞。某些孩子則希望練習完畢後,可以得到「看電視」這個獎賞;或是以「目標」作為獎勵,例如「連續練習三星期就可以去遊樂園玩」。
「窺探對方的想法,了解他真正想要的事物。」這點無論在何種談判場合中都相當重要;當然,家人之間也不例外。
私人生活越充實,越懂得如何談判。談判高手絕不輕易放過「累積籌碼」的機會。我所認識的那些「事業有成」的人之中,大多數人的休閒生活都很充實,幾乎沒有人會這樣表示:
「唉呀!我從早到晚都在工作,哪有什麼休閒生活?」
「假日我就沒力氣了,整天在家睡覺呢!」
事業有成的人,下班後會和工作上沒有直接關聯的朋友聚餐,或是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假日則會投身於興趣之中,或是享受旅行。閱讀大量書籍、聆聽喜歡的音樂或和各式各樣的人接觸,探索各種不同的領域。至少在我認識的「成功人士」中,沒有人把工作當成人生的一切。除了工作之外,都會忙於各種休閒活動。
如何在談判場外,鍛鍊談判技術?
有些人認為享受私人時光,可以讓心情煥然一新,才能夠專心工作。我也覺得讓心情煥然一新,確實會對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不過,我的想法有些不同。擁有充實的休閒生活,最終能夠獲得許多資源(材料),而對工作有所幫助。
從「談判」的角度來看,談判高手能給予談判對象許多好處,並擁有豐富的選項以提供「不等價交換」,並且以包容的態度享受「與對方的差異」。我認為這些「選項」與「包容的態度」,都來自於充實的私人時間。即使你不是為了「工作」,但休閒時閱讀的書籍,或從興趣中習得的知識,以及在交際中累積的人脈或資訊,都會成為職場上生存的助力。
「人生無論任何場面都是談判。」誠如戴蒙教授所言,在休閒時間積極行動的談判高手,或許他們本身並未察覺,但是他們在工作以外的場面,也一樣會進行各種談判,並且鍛鍊技巧。
「生活中只有工作。」
「每天往返於公司和家裡。」
「假日整天都在睡覺。」
「下班後只會上網。」
若是如此,談判技巧不僅不會精進,業績也絕對不會提升—各位應該能夠理解。接觸廣大人群、探訪各種地方、閱讀大量書籍、以興趣培養感性;擁有充實的休閒時間,可說是成為談判高手的必備條件。
延伸閱讀:
(本文由核果文化出版《談判絕學:世界談判之神VS.日本業務之神,獨家公開「超級談判術」精華版》授權刊載;首圖來源:quinn.anya;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