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近年來國防預算逐漸上升,美國國防部公告一份合約,提供台灣海軍艦艇相關雷達翻修,總價約新台幣15.4億元。圖為海軍紀德艦。首圖來源:中央社。
《報橘》徵才中!和我們一起讓台灣變更好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如同總統蔡英文 4/9 與華府的視訊會議上所提及,《台灣關係法》支持台灣發展自主防禦能力,以對抗任何形式的脅迫,並穩定對台軍售,台灣國防預算今年約增加 71 億元,凸顯國防預算持續增加趨勢。
這一切也能近期的國防新聞略知一二:
4/9,海軍自行研發設計、建造潛艦的國防政策「潛艦國造」,朝野仍在協商這筆新台幣近 493 億的預算;
同一天,美國國防部對台公布對台軍售標案 —— 新台幣 15.4 億元的艦艇雷達翻修案;
4/5,由《TIME》報導、鬧得沸沸揚揚的美國對台暫緩軍售一事( F16 戰機),總統府也於 4/6 反駁:「與事實不符,此軍售案進度正常」。
國防部如此增加預算,到底有沒有道理?我們或許能從前任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甚至是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力守的軍事哲學:「實力帶來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來觀察箇中道理。
為何雷根、川普都信守這個外交理念?
原文中的「Peace Through Strength」(實力帶來和平)白話解釋就是「軍備實力與和平的交會」的概念,主要倡議持續累積軍事力量,也是維持和平的一種方式。
這個觀念最早受羅馬帝國君主哈德良所用,位在英國北邊的哈德良長城也是因這個觀念所打造,當時哈德良為了防禦北方的敵人進攻,開始修築一系列防禦工事,後人稱之為哈德良長城。
而第一位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 George Washington)在 1937 年的國情咨文中,首次在美國提到這個「實力帶來和平」概念,他說:「如果我們想要讓美國免受侮辱,就應該擊敗『軟弱』的聲譽;如果我們想要守護和平,最有效、也能促進我們日後繁榮的辦法,就是隨時準備好開戰。」
另一位美國總統雷根,也引用「實力帶來和平」的法則,對抗當時與他一同競選的對手,他當時闡明:「和平只取決於我們,我們必須有勇氣保護它,並將其傳遞給後代。永遠為戰爭做好準備,是維持和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雷根後來也把這個理念當作他外交政策的支柱。
無獨有偶,現任美國總統川普在 2017 年就職時,也將這個概念視為他「美國第一」整體政策的核心。美國 2018 年的國防戰略介紹裡,也再次提美軍與盟友們都需實行「實力帶來和平」原則,並詳述信守這項外交原則的必要,這也代表著美國人對此是多麽地重視。
這個概念也曾遭受批評
美國史學家巴切維奇(Andrew Bacevich)就對此批評,「這個為軍事力量效力的信念,勢必會無法忍受強大軍事力量的誘惑,『實力帶來和平』到最後會很容易成真,甚至變成真的動武、開戰。」
隨著鄰居中國的武力威脅越來越刻意,台灣提升國防預算,把軍備實力準備妥當,也不無道理。
延伸閱讀
《TIME》報導「川普不賣戰機給台灣」,總統府反駁:與事實不符!軍購進度正常
美國宣布對台灣軍售 100 億元,中台關係未來可能會有什麼化學變化?
台美軍售前首席武官:「台灣軍隊防禦強」──啊台灣國人怎麼都不知道?
【美國三大機關一起聲援台灣】是誰讓白宮顧問、國防部與國務院都願意挺台?
川普大筆一揮,簽署挺台灣強化國防能力的美國《國防授權法》!
台灣會成為美中關係籌碼嗎?美國專家:川普與國會有整副「台灣牌」等著出
對付中國除了燒貿易戰,美國專家認為政府正在重新思考「一中」政策
美國參議員提出「台北法案」,只要欺負台灣的都要完蛋了?
參考資料
《Wiki》:〈Peace through strength〉
《中央社》:〈美國防部公告15.4億對台軍售 翻修艦艇雷達〉
《中央社》:〈國防部:盼潛艦國造預算能通過 發揮戰力〉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