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本書:《美國的反智傳統》】
我們都認為,歐美國家非常重視教育,但是你能想像其實在美國,教育中的重要一環 —— 老師根本不被社會尊重嗎?
身為兩屆普立茲獎得主,作者理查.霍夫士達特將告訴你,美國人在教育上多麽不願意重視智識的養成,而這樣的態度並不會因為有好的師資而改變,因為從來就沒有好的師資。
在他眼裡,美國目前的「反智」風潮不是一時的民粹現象,而是美國深層文化的一部分。(責任編輯:黃梅茹)

首圖來源:Mundial Perspectives, CC Licensed。
《報橘》徵才中!和我們一起讓台灣變更好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文/Richard Hofstadter
為何老師在社會中,佔如此重要的地位?
在任何現代社會中,老師的數目與際遇,可說是這個社會之本質的精確反映。
老師是第一個進入學童心靈中代表著智識的人,而且他是一個專業的、全職的代表者。學童心中對老師的感覺與對老師社會地位的認知,都會在學童對教育與知識態度的形成上扮演關鍵角色。
當然,在小學內這個因素沒有在中學明顯,因為小學主要是在教導生活與學習上的基本東西,但是在中學階段學生在心智上會突然開竅,開始與智識世界接觸。但不論是從小學到大學的任何一個階段,老師不只是一位教授者,也可能是學生潛在的標竿或學習對象,學生可從老師身上得知成人世界的許多價值觀。
當然,學生也從老師處習得如何思考,也藉著觀察社會如何看待老師而知道老師的社會地位與角色。
在北歐、德國與法國這些國家中,老師的地位較受重視,老師,尤其是中學老師 —— 在鄉里間很受敬重,因為他的人格與職業都代表了可以仿效的典型。
所以在那些社會,年輕人願意從事教職,因位老師的工作有意義且報酬不差。有些聰慧的小孩雖然家裡並沒有好的智識環境,但是如果碰到有心且是智識型的老師,就會受到啟發;學校裡碰到的好老師是這些小孩唯一獲得智識啟蒙的機會。
然而,美國老師不僅待遇低、還不受重視
但是在美國教育史上,大部分的時候中小學老師並不是擔負啟蒙智識的角色。這些老師不但本身沒有智識發展上的企圖,有時甚至連教學能力都不足。不管老師素質如何,因為待遇低且常因別無選擇才會來當老師,所以老師這個行業裡通常都充滿了被剝削與被威嚇的氣味。
當代幾乎所有的教育評論家都同意,美國的老師待遇低又不被重視。若干年前美國的衛生、教育與福利部長福爾森 (Marion Folsom) 談到,美國老師的薪資水準幾乎可稱為是「國恥」,而這也表示了「社會大眾對老師根本不尊敬」。
其實媒體常常提到這種狀況。例如有報導,密西根州有個城市的老師年薪竟然比收垃圾的清潔隊員少四百美元。另外,佛羅里達州一群老師投訴報紙,他們抱怨州長私人廚師的薪資高過州長付給州內老師的薪水,而老師們都有大學學歷。
美國老師與其它美國人一樣,他們的絕對薪資(薪資購買力)高於歐洲老師,但是美國老師的薪資水準在社會中的排名,卻低於其它西方國家,除了加拿大外。一九四九年時美國老師的收入是國民平均所得的一點九倍,而英國是二點五倍,法國是五點一倍,西德是四點七倍,義大利三點一倍,丹麥三點二倍,瑞典三點六倍。
當然,在美國教書這行業的地位比在其它國家都低,而比美國的各種專業人士低得更多。李伯曼(Myron Lieberman)指出,美國教師的特色就是他們多半出身於中下階層社會的頂部。上層社會與上層中產階級這兩個部分的人都不會想去作老師。而作老師的人常在學期中、尤其是暑假時,會去找副業以彌補生計。
而這些副業通常都是較低級的工作,例如餐廳服務生、吧檯服務員、管家、清潔人員、農場幫工、賭場幫工、擠牛奶工或是任何雜工等等。他們出身的家庭通常是低階或是中等家庭,而家中所保存的讀物也多半限於《週六晚報》或是《讀者文摘》之類。對多數的教師而言,雖然工作上收入不算好,但是已經比他們的父母輩來得好,而同樣地他們的小孩也會更好,因為這些小孩可能會有比他們更好的教育。
《黑板叢林》(The Blackboard Jungle)一書揭露教育界的弊端,而美國城市中一些破敗區域裡也有很糟糕的學校,但是我們還是有理由相信美國中學教師與學生間的關係還不錯,尤其是與中產階級或是上層階級家庭的學生間的關係,他們是學校的教育焦點,而一般來說也較受老師寵愛,即使在其能力與中下階層家庭學生一樣時也是如此。
可是有趣的事是美國的青少年一般都同情他們的老師,而不是尊敬他們。青少年們知道老師待遇不好,他們都認為老師應該加薪才對。也因此較積極、能力好的青少年都知道教書是沒前途的,他們不會走這條路。既然如此,老師這個行業就會一直吸引不到最好的人才,因而繼續平庸下去。而如果在學生面前老師是代表著智識與其所獲得的報酬,則老師們的表現與社會給他們的待遇,不啻讓智識這個東西無法吸引人。
美國人不尊重老師,其實有歷史淵源
其實老師們的艱苦遭遇是從美國立國以來就開始的。美國人對教育的熱忱從來就沒有高到可以充分地給老師們很多支持。這一部分得歸因於英美傳統中一向對於老師的態度,是與歐陸國家無法相比的。不管如何,在美國總是會有合格老師不足的問題,而且早期美國的社會裡,要找到適任的教師且能留住他們是很困難的。
殖民時期受過教育的人就已經很少,他們的機會很多,因此大多不願意屈就較低的教育工作薪資。於是大家想到一些解決的辦法。有一些小學乾脆就由中上階層受過教育的婦女團體來「承包」,雖然是私人設立但是經費一部分或大部分由公家來支付;直到十九世紀為止美國就一直是由婦女來擔負起小學教師的責任。在某些小鎮裡,牧師也兼任教師;或是由教師兼任小鎮上各類的行政或是教會工作。
也有的情況是,既然要找到永久性的教師是不可能的,那就把老師工作給一些立志要成為律師或是牧師的年輕人作為暫時寄居之處。這種作法的好處是,可以找到優秀的年輕人來教書,但是如此一來又造成一種印象,就是教書不過是有大志的年輕人暫時棲身的職業。
在這種狀況下,長久待在老師行業的人就被看成是沒有大志或是能力不足無法跳槽。也許只有壞事能傳千里吧? 所以愛斯布里 (Willard S. Elsbree) 的書《美國的老師》裡盡是記載了杏壇醜聞:酗酒、誹謗、褻瀆、互相訴訟與外遇出軌等事。
但是既然老師難找,殖民時期就出現了「契約工教師」這樣的情形。一位德拉瓦州的牧師一七二五年時指出「每當一艘船載著新移民從歐洲來到美國時,一些殖民地的人就會說讓我們過去買一位老師來吧」。
一七七六年時《馬里蘭報》有這樣一則廣告,有一艘船剛從愛爾蘭來,船上待出售的有「各種愛爾蘭貨品,其中包括老師、豬肉、牛肉與馬鈴薯」。大概同時間,康乃狄克州報紙有這樣的廣告,懸賞緝拿「一位逃跑的老師,膚色淡,短髮,常常會皮膚癢,短腿」。殘障的人因為找事不易,所以後來常常就變成老師。
紐約州首府奧伯尼 (Albany) 在一六七三年時在三位教師的陣容外又雇用一名麵包師傅任教,理由是「他的手受傷無法作麵包了」。雖然這樣做是扭曲了慈善的意義,然而到底還是真實地反映了缺乏合格老師的窘境。而麻州歷來受過教育的人在全美比率最高,所以大學畢業生多數會先去當老師。雖然偶而還是會有能力強與奉獻感高的老師,但是不適任者實在太多也太明顯,以致於老師的社會形象都被他們所設定了。
一位觀察者在一七二五年時說:「真相乃是,教師的形象實在太糟,以致於大眾都認為小孩子應該自己來教。」這樣的想法一直持續至十九世紀,當時留下這樣一則報導:「這個人的身體實在殘疾到無法作任何勞動 —— 他跛腳、太胖、無力氣、有肺結核、好像病了或是根本太懶不想工作 —— 唉,他們經常從這類人中挑選學校老師,把他們丟到教小孩的崗位上。」
對於這類的老師有一種刻板印象的描述:獨眼或是獨腳老師、因為愛喝酒而被逐出教會的牧師轉任的老師、跛腳老師、該去當小提琴手的老師等等;或是「週末喝醉酒因此週一處罰全班的老師」。
全國凡是有心的教育專家紛紛擔心老師的素質。卡特描述一八二四年麻州學校的狀況,他說:男性教師可分成三類,一是認為教書好混,較一般工作輕鬆;二是受過良好教育者,將教書視為過渡;三是那些無才能的人、成功無望者或是在其它行業混不下去的人,有句俗話說:「如果一個年輕人的品行不致於糟到被抓去坐牢,那麼他應該夠資格作一個學校老師。」
若干年後北卡羅來納大學校長卡德威 (Joseph Caldwell) 對於該州老師的素質忿忿不平:如果有一個人極度懶惰,成為他周遭的人很大的負擔,那麼有一個方法可以擺脫他,就是讓他去當老師。大家都認為,教書是除了發呆外最輕鬆的事。如果有一個人揮霍盡家財,或是因行為不檢點而陷入債務,那他隨時可以來教書,因為這是最不需要任何技能的事,他必可勝任。
有沒有人因為酗酒或作盡壞事而快要毀了他自己? 不會的,他只要進監獄出來後悔過即可。雖然他沒有品行也不被人信任,但是他可以到學校教書帶小孩子,如果他有意願的話。我們大家都認為只要他會讀會寫,會解數學平方根,那麼他應會是個好老師。
推薦閱讀
【川金兩人正在河內碰面】曾被美軍轟炸到滿目瘡痍,為何越南現在 GDP 能無限飆升?
【令人意想不到的政治心理學】性幻想和對事情的厭惡感,都決定你的政黨傾向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美國的反智傳統》,由八旗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Mundial Perspective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