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加密貨幣市場蓬勃發展,許多人加入區塊鍊及加密貨幣市場的投資,但加密貨幣背後的開採過程會產生許多碳排,比特幣電力消費高於一整個阿根廷。一起來看看,為何馬斯克特斯拉不接受比特幣交易,冰島具減碳、永續概念的加密貨幣長怎樣!(責任編輯:陳怡君)
文/低碳生活部落格,陳米蘭
近幾年來隨著加密貨幣市場的興起,越來越多人加入貨幣交易和區塊鏈技術的投資,也有越來越多城市和企業宣布將加密貨幣納入正式的交易系統。從環境的角度來看,已有許多研究報告指出,加密貨幣(尤其以比特幣為首)背後的開採過程中,對全球氣候變遷有非常負面的影響。
比特幣電力消費高於一整個阿根廷
近幾年來隨著加密貨幣市場的興起,越來越多人加入貨幣交易和區塊鏈技術的投資,也有越來越多城市和企業宣布將加密貨幣納入正式的交易系統。從環境的角度來看,已有許多研究報告指出,加密貨幣(尤其以比特幣為首)背後的開採過程中,對全球氣候變遷有非常負面的影響。
根據劍橋大學「比特幣電力消耗指數」(Bitcoi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dex),比特幣約占 0.52% 全球電力消費和 0.26% 的能源消費,若以國家的一年電力消費來比較,比特幣目前排在第 32 名(台灣排名 16),高於阿根廷、以色列、芬蘭等國家。此外,比特幣「挖礦」的過程,也是一件極度消耗能源的事情,所產生的碳排放也相當可觀。

根據劍橋大學「比特幣電力消耗指數」(Bitcoi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dex),比特幣約占 0.52% 全球電力消費和 0.26% 的能源消費,若以國家的一年電力消費來比較,比特幣目前排在第 32 名(台灣排名 16),高於阿根廷、以色列、芬蘭等國家。(圖片來源:Bitcoi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dex)

比特幣大部分的礦場分布在高度依賴化石燃料的國家。(圖片來源:Cambridge Bitcoi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dex)
比特幣產生的碳排放量,將把全球升溫 2°C 以上
以 2021 年 6 月為例,比特幣大部分的礦場分布在高度依賴化石燃料的國家,如:中國(34.25%)、美國(21.81%)、哈薩克(8.8%)。2018 年,學者們根據比特幣預期開採、應用和交易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以 2017 年為基準年)指出:未來的 20、30 年以內,比特幣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會把全球升溫幅度推向 2°C 以上。
有鑒於比特幣的能源消耗量,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也在 2021 年 5 月宣布特斯拉不再接受使用比特幣交易。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也在 2021 年 5 月宣布,特斯拉不再接受使用比特幣交易。(圖片來源:Maurizio Pesce/Flickr)
區塊鏈技術的減碳潛能不容忽視
在批判加密貨幣的同時,其背後的區塊鏈技術與其協助減碳的潛能卻不可忽略。
2021 年,在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上,有許多團體呼籲,除了推動更永續的加密貨幣投資之外,也應該大力提倡使用加密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所具備的去中心化特性,透過多種方式幫助氣候行動來提高透明度和可信度,以達到更有效的減碳成果。
區塊鏈有助於提供不同的行為者(國家、城市、企業、公民團體和個人等)的透明度和參與度,在應對氣候變遷時,也有助於帶來創新的解決方案,從而加強氣候行動。舉例來說,區塊鏈技術可以優化現有的碳交易制度,並允許更有效的監督和透明機制。IBM 所建立的能源區塊鏈實驗室(Energy Blockchain Lab)就創立了碳資產開發平台,幫助組織和政府更有效地達到核證減排量(CER)的配額。
除了碳交易,區塊鏈也可允許點對點網路(peer-to-peer, P2P)非集中的方式交易再生能源,讓消費者能直接向發電方交易再生能源。更重要的是,區塊鏈的特性能讓溫室氣體排放的數據更為透明,並解決可能出現的重複計算問題。也可以作為監測在執行巴黎協定下的國家自主貢獻的進度。

除了碳交易,區塊鏈也可允許點對點網路(peer-to-peer, P2P)非集中的方式交易再生能源,讓消費者能直接向發電方交易再生能源。(圖片來源:Lewin Bormann)
從透明可信的碳交易平台到淨零碳排
基於上述的區塊鏈的可能應用,非營利團體區塊鏈促進氣候基金會(Blockchain for Climate Foundation)在 COP26 上宣布推出「Bitmo」(blockchain internationally transferred mitigation outcomes)平台,幫助各國和企業實現氣候目標。
以巴黎協定第六條為基礎,該平台將讓簽署《巴黎協定》的會員國,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發行和交換碳信用,作為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s, NFT)。每個Bitmo代幣相當於一噸二氧化碳,所有相關的碳信用數據都會嵌入到NFT中,這樣可以確保所有減碳成效和碳交易都透明化,且不會消失、被篡改、被分割,以此來建立碳交易市場的可信度。
與此同時,由加密貨幣、金融、技術、能源和非政府組織組成的 20 多家公司,也正聯合致力改善加密貨幣對環境的影響。他們發布了「加密氣候協議」(Crypto Climate Accord),關注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巨大且不斷增長的能源消耗,及其能源使用對氣候的影響。
此協議將目標訂在 2025 年之前,要將世界上所有的區塊鏈改採 100% 再生能源,並制定開源會計標準來衡量加密貨幣行業的排放量,甚至還為整個加密行業設定了 2040 年實現碳淨零的目標。除了減碳的應用之外,目前區塊鏈「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的技術也被應用到農作物的保險(如德國的 Etherisc 和美國的 Arbol 保險公司)和永續木材認證(如Timber Chain)。

美國的 Arbol 保險公司將「智能合約」技術應用到農作物的保險,確保小農與保險公司的協議條款不能被更改。(圖片來源:擷取自 Arbol 新聞稿)
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是一種將雙方的協議條款,並用代碼形式在區塊鏈上運行,儲存在一個公共資料庫中,不能被更改。而智能合約中發生的交易是由區塊鏈處理的,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在沒有第三者的情況下自動執行,只有當協議中的條件得到滿足時,交易才會發生,是完全去中心化的交易。
舉例來說,智能合約能確保需要農作物保險的小農以非傳統方式(需要保險仲介、銀行、經理人、服務費等才能成立保險合約)直接省略第三方介入,直接向保險公司取一個空開透明的合約,此合約將存於公共資料庫中並不可任意更改。
給投資「永續」加密貨幣的建議
但如果一個加密貨幣投資者想要重視環境永續,有什麼可行的選項呢?
一個叫作「Green Bitcoin」的新興計畫,與幣安(Binance)和國際再生能源憑證標準(international REC standard)合作,讓投資者可以在平台買比特幣的同時,以投資者的名義兌換相對應數量的再生能源憑證,以支付比特幣的用電量。投資者的資金將會被用於支持再生能源發展(可以選風能、太陽能或水力)。

「Green Bitcoin」計畫讓投資者在平台買比特幣時,可以其名義兌換相對應的再生能源憑證,支付比特幣的用電量。圖片來源:(圖片來源:Jernej Furman/Flickr)
100% 再生能源加密貨幣挖礦可能嗎?
除了比特幣,投資者也可以選擇環境成本較低、能源使用較少的區塊鏈技術(例如使用共識機制)。根據報導,專家們指出目前較為永續的加密貨幣為幣安(Binance Coin)、 卡爾達諾(Cardano) 、波卡(Polkadot)、 恆星(Stellar) 和Solana。除了減碳,這些加密貨幣也推出如種樹、性別平權等倡議來吸投資者。
此外,一家在冰島的「創世礦業」(Genesis Mining)也以 100% 再生能源提供雲端加密貨幣挖礦,讓每個使用者都能將碳排放量降到最低。
但正如我們所知,要達到 100% 用再生能源驅動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市場仍有一段距離,如何確保區塊鏈快速發展時,不對環境造成更多負面的影響,是每個行為者、投資消費者需要重視的課題。
推薦閱讀
什麼團體可以同時惹怒加密貨幣圈和環保圈?上架不到 48 小時就被逼下架
【新世代的抗通膨!】比特幣為什麼可以給這個印度少年環遊世界的自由?
【應變金融科技浪潮,台灣怎麼做?】數位法幣是國家重要戰略,上一代致富靠半導體,MZ 世代也許就是加密貨幣與 NFT!
(本文經作者 低碳生活部落格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加密貨幣對環境有害無利? 從氣候變遷觀點看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永續性〉。首圖來源:Jernej Furman/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