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 聲稱,他們在環境友善的Polygon區塊鏈上發表NFT,每筆交易的碳排放量相當於一杯自來水。(圖片來源:Diverse Stock Photos/Flickr)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區塊鏈、虛擬貨幣和 NFT 漸漸成為一種顯學,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想以區塊鍊為環保工作籌措資金,推出 13 種瀕危物種藝術品的 NFT,但不到 48 小時就下架,一起來看看是怎麼一回事!(責任編輯:陳怡君)

文/姜唯編譯;林大利審校

英國《獨立報》報導,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簡稱WWF)2 月初推出大猩猩和犀牛等 13 種瀕危物種藝術品的 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以為環保工作籌措資金,但卻遭到其他環團強烈抨擊,因此推出不到 48 小時便急忙下架。

世界自然基金會2月初推出大猩猩和犀牛等13種瀕危物種藝術品的NFT,以為環保工作籌措資金。(圖片來源:Meghan Hess/Flickr)

WWF 稱每筆交易碳排等同一杯自來水,遭研究打臉

WWF 希望透過在「環境友善」的區塊鏈上出售數位藝術品,可以讓大眾進一步認識日益惡化的生物多樣性危機,並為保育工作籌措資金。但此舉立即引起公憤。

NFT 是一種代幣,買家購買 NFT 的同時也等於買下數位資產的所有權,而 WWF 出售的是圖像的所有權。NFT 透過區塊鏈的加密技術追蹤數位資產的所有權,以一種難以或不可能被更改、破解或偽造的方式記錄資訊,運作方式類似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對環境的影響已經被充分證明。創造加密貨幣需要非常高的演算能量、消耗大量能源。

但 WWF 聲稱他們使用的 NFT 技術,能讓數位藝術品交易更加環保。「由於我們是在環境友善的 Polygon 區塊鏈上發行 NFT,我們每筆交易的碳排放量相當於一杯自來水,」WWF 在推特上寫道。

雖然 Polygon 的碳排比其他能源密集型區塊鏈要低,但它仍然會用到高度能源密集的加密貨幣區塊鏈技術「以太坊」(Etherium)。以太坊目前的碳足跡比整個瑞典還高。

科技網站《Digiconomist》上週的研究發現,Polygon每筆交易的碳足跡接近 430 克二氧化碳,幾乎是 WWF 樂觀估計數字的 2100 倍,顯示 Polygon 遠不像聲稱的那樣永續。

WWF 聲稱,他們在環境友善的 Polygon 區塊鏈上發表 NFT,每筆交易的碳排放量相當於一杯自來水。(圖片來源:Diverse Stock Photos/Flickr)

環團譴責聲浪四起,反對 WWF 使用「自然資本」

WWF 的作法引來環保界的譴責聲浪,不僅是因為區塊鏈技術往往直接影響環境,也因為它是不受監管的市場。

大多數環保組織持反對態度,認為不受監管的市場是導致不良環境作為的關鍵因素,並拒絕使用將自然環境商品化的方式(即「自然資本」)來減少碳排。不過,WWF 似乎熱衷於探索這個領域,且還有其他的計畫正在醞釀中。

WWF 的一位發言人告訴《獨立報》: 「這項與 NFT 的合作計畫是在嘗試新的募款方式。」

「我們與合作夥伴同意在 4 日結束這項作業。我們認知到 NFT 備受爭議,而且我們對於這個新市場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因此我們將充分評估這次嘗試所造成的影響,並反思更好的創新方式,以吸引我們的支持者。」

根據媒體《氣候之家》,WWF 突然決定停止銷售 NFT,已經引起支持該計畫的加密貨幣社群的不滿。一位參與數位藝術品創作的網友在 Twitter 上寫道:「我仍然對他們可以同時激怒環團跟幣圈感到不可思議。」

推薦閱讀

下手買的虛擬貨幣和NFT,10年後還能用嗎?首先你要先搞懂金融科技的風險在哪

【未來世界的熱絡市場在這】別再吵少年股神了,印尼少年將自拍照投入 NFT,3 天財富自由!

財富自由後的你,會選擇捐大錢做公益嗎?這個年輕富豪不到 30 歲就靠加密貨幣財富自由,他如何既富有又有貢獻?

(本文經合作夥伴 環境資訊中心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WWF發售NFT替瀕危物種募款 遭轟高碳排後急下架〉。首圖來源:Diverse Stock Photos/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