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編輯檯好書推薦:《持續成功:超越關鍵的一點點,就能獲得資源與好運 》
在心理學中,「拖延」(procrastination)並不算是一種疾病,只是一種行為。你也有「拖延」的習慣嗎?拖延是人的天性,請別因自己有「拖延」感到羞愧,一起來試試這三招無痛解除拖延的方法!(選書編輯:陳怡君)
文/ 蔡壘磊
一招擊敗「拖延」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很忙,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只是大家都不太會刻意壓縮自己的時間去提升效率,因此才顯得忙。
一項看似複雜的工作花掉比較長的時間,聽起來很合理,但在現實中往往是拖延作祟,花掉較長時間的真實理由,常常是有較多的時間可花,若是工作時間被嚴格壓縮,人就會迸發出更強的力量,將任務更快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整個人都會變得更加專注。
很多人潛意識裡都清楚自己有拖延問題,也知道拖延不那麼好,但就是管不住自己,只要看著時間還有剩,就總是忍不住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從寒假作業到工作任務,從來都沒有什麼改變對不對?我相信不少人都嘗試過各種激勵自我或約束自己的方法,但無論正面的還是反面的都不太奏效。
完全不必為「拖延」這件事而感到羞愧
其實,我們完全不必為「拖延」這件事而感到羞愧,因為這本來就是人的一種天性,是深深刻在我們骨子裡的東西。在愈不確定的環境中,拖延就愈是有其獨特的好處。例如,我今天有計畫地去打獵,我可以早上出發,也可以下午出發,但如果我早上出發,萬一中午就有人送來其他食物呢?那我今天豈不是就不需要再額外出門打獵;又或者到了下午,我突然改變計畫,有更好的想法了呢?
拖延行動,能夠讓我們在時間還充裕的情況下,應對更多的不確定性。
但這是在「環境遍布不確定性」的時代,如果在現代社會,環境比較確定的情況下,我們就是想要及早完成任務,那麼又該如何改變這種「原始大腦」的頑固設定呢?
「填滿時間」治好嚴重的拖延症
剛才所說「填滿時間」就是其中一種方式,先將你的時間徹底填滿,迫使你在每一段較短的特定時間內完成每一項特定的事項,否則就會無法兌現你的任務承諾,此時不管多麼嚴重的拖延症都能治好。
不過事情並不都是短期完成,有些事情安排是短期,但有些事情則是需要長期完成,例如我要寫完本書,就一定是需要安排較長時間完成的事項,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對這樣的事情,我也會拖延,也會想著優先完成其他馬上要交出成果的工作。
但如果是這樣,本書可能會拖上多年都無法問世,畢竟每一天都會有更緊急待完成的事情。我之前說過,時間的彈性非常強,你可以把緊急要交付成果的工作花更多時間修飾再修飾,使之完美再完美,那怎麼還會有什麼時間留給這種重要但不太緊急的事情呢?況且這種拖延在很多人心裡或許都算不上拖延,畢竟「我真的每天都有那麼多事情要完成啊」。
為了打敗這種難以察覺的隱性拖延,我有一招「親測有效」的應對方案,那就是「讓拖延順其自然」,既然它這麼頑固,那就先順從它,然後再想別的辦法。
具體的方法如下:
一、了解每一項工作的最短完成時間。
二、確認哪些工作就算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也可以透過後期拚命彌補來挽回損失。
三、壓縮每一項短期工作的完成時間,把其餘時間都留給長期工作。
舉個例子,假設我現在有三項工作要完成,第一項是今天要在我的公眾號「請辯」上寫出一篇文章,第二項是本週要完成一本優質的思維類書籍的解讀,第三項是我要在 2021 年的夏天之前完成一本新書。
寫出一篇文章是今天的緊急要務,與其類似的還有開會討論公司的產品細節等,這些都是必須在今天某個時間點之前完成,因此優先做沒問題,但我必須算好時間節點。例如,我在今天中午的 12 點前要發出文章,由於我知道自己通常完成一篇文章需要兩個小時左右,那麼我在今天的上午 10 點就必須開始寫,萬一到中午 12 點還沒完成,我也可以寫到下午一點再發布,那就從上午 10 點開始寫,這就屬於可以透過後期彌補來挽回損失的事情;如果中午 12 點是預先承諾發布的時間,無法修改,那麼為了避免意外發生,我可能需要在前一天晚上就寫出大綱,或者在上午 9 點前就開始動筆,這就是一種比較剛性的任務,屬於不可以透過後期彌補挽回,往往得多留一點時間。
讓拖延順其自然
在我把當天必須要做完的事情都用這樣的方式壓縮以後,其實我就做完了一件事,那就是「讓拖延順其自然」,我完成文章需要兩個小時,而我的工作安排,就是「拖」到剛好只剩下 2 個小時才開始動筆,其他事情也同理。因此如果我們無法對付拖延問題,那就乾脆安心等到不能再拖延的時候再動手。
然後你就會發現一件事,那就是你會多出很多的時間。是的,即使你的工作已經被塞爆,但當你拖延到不得不開始的時候才正式開始,就能把每一項工作的時間壓縮到極限,於是就會憑空多出很多可用的時間。
接著我們就能來規劃第二項工作,計畫多餘的時間是先做每週都必須完成的對一本經典書的解讀,還是用來寫書?
同理,我先把每週都必須完成的解讀工作壓縮到極限,我能不能用週末的時間就完成這一週的解讀工作?可以,或許稍微有點勉強,穩妥一點我可以在週五就開始這項工作。
因此時間安排就很清楚了,週一到週四,只要是當日任務進行以外的時間,我全部都用來寫這本書,而不是用來做每週解讀。我有個親身的例子:某一週的週日我要陪父母爬山,週六的時候我面臨兩個選擇,一是提前把本週解讀工作的最後部分搞定,二是多寫點新書的章節,週日再抽空完成最後部分的解讀。
我最終選擇了方案二,且在週日中午和晚間吃完飯的空檔,把解讀工作也搞定。試想一下,如果我預先就把解讀工作完成,那麼面對如此長期的新書工作事項,我必定不會隨身帶上電腦,而是會在這個時間,跟父母天南海北地聊天,於是新書就又少了幾個小時完整的創作時間。
因此如何打敗拖延?順從它,拖延你的每項工作到不得不開始的時候才開始,剩下的時間都優先用於做一些長期有利,但時間看起來不那麼緊迫的事。一段時間之後,那些耗時許久、不急迫,但又收益巨大的事情會告訴你答案。
推薦閱讀
【往右滑的對象真的適合你?】Tinder 的設計,恐怕讓你錯過像玄彬一樣好的對象!
【怎麼住才能活得像個人?】疫情後,日本人崇尚「全新的日常」生活方式
【花一小時在捷運裡放空】跳脫工作的通勤節奏!試看看「無目的搭捷運」,將挖掘到許多意外之事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持續成功:超越關鍵的一點點,就能獲得資源與好運 》,由 好人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x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