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編輯檯好書推薦:《選擇,不只是選擇:全美決策領域最知名教授,告訴你選項背後的隱藏力量 》

你使用過線上交友軟體嗎?1/3 的異性戀美國人,使用線上約會網站遇見伴侶。約會網站的篩選機制是如何影響你的?除了 Tinder ,異性戀者還有其他軟體可下載嗎?(選書編輯:陳怡君)

文/ 艾瑞克・J・強森

「不同世界」的夫婦是怎麼遇上的?

有個星期天,一對特別的夫婦引起了我的注意:女方是一名很有魅力的非裔女性,叫做愛瑞卡.伍茲(Erika Woods),出身於阿拉巴馬州伯明罕市、一家都是專業人士的家庭。她在時尚界工作,身高 165 公分,喜歡穿 10 公分高的高跟鞋。她新婚的丈夫阿薩夫.柯德姆(Assaf Kedem)則是身高 157 公分,身材較瘦的以色列人,比她大 10 歲,也是《投資寫作手冊》(The Investment Writing Handbook)一書的作者。這麼一對自稱是「不同世界」的人,是如何找到彼此?

部分答案就在於合理路徑,以及約會網站的選擇架構是如何影響他們,尤其是一個叫做「咖啡遇見貝果」(Coffee Meets Bagel)約會網站的設計者所做的決定。

線上尋愛是個龐大產業

在線上尋找愛情是一個龐大的產業。有 4 千萬人使用線上約會網站服務,約占美國單身人口的 1/3。這個產業年收入達 25 億美元, Tinder、Match.com、OkCupid 等網站的母公司配對集團(Match Group),當前的市值約為 218 億美元。線上約會現在已經是異性戀情侶相識最常見的方式,有 39% 的人使用線上約會,透過朋友介紹的占 20%,在酒吧或餐廳相遇的則占 27%。

全球有超過五千個約會網站

雖然美國可能只有幾個主要約會網站,但此類網站在全球就超過五千個,有許多是專門為非常特定的人所打造的。舉例來說,有為迪士尼(叫做 Mouse Mingle)、小丑(Clown Dating)、農民(Farmers Only),以及嘻哈(Bound 2)等粉絲專門設立的約會網站。

美國約會網站甚至是因大選而生

在 2016 年大選期間,甚至還有一個專門為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支持者而成立的約會網站。這個叫做 Bernie Singles 的網站有 1 萬 3 千 5 百個會員,宣稱「在社群媒體之外,協助讓改革論者產生連結,激發出對未來有相似願景的人之間的化學反應」。該網站還宣稱:「這個選季,不只是 1%的人被搞了。」(譯按:原文字 getting screwed 有雙關意涵,一是遇到麻煩,一是從事性行為)如今回頭看起來,這句話真是相當諷刺。

約會網站的設計者是「選擇建築師」

但大多數的人在選擇伴侶時,並沒有這種選擇性的目標,大部分約會網站的作用都是協助選擇者決定與誰約會。約會網站的設計者就是選擇建築師。他們會做許多選項,這些選項會影響誰給誰傳簡訊、誰和誰約會,以及最後會成為伴侶的人。就連網站提供潛在約會人選的數量這類小事,都能改變線上約會者的人生。

OkCupid 會在螢幕上展示 12 名潛在約會對象,但允許你搜尋多個螢幕。Tinder 更是讓你無窮無盡地查看潛在約會對象,你只要拚命滑手機就好。但這很可能讓人筋疲力盡。

滑到天荒地老的 Tinder 拇指

專門解釋英語俚語詞彙的城市字典(Urban Dictionary)網站甚至還有「Tinder 拇指」(Tinder Thumb)的詞條定義:「因過度使用 iPhone 約會應用程式Tinder 所造成的局部疼痛,該程式讓用戶根據其他用戶的照片和(通常無用的)簡介,以往左滑或往右滑的方式決定『喜歡』或『不要』。剛開始像遊戲一樣的有趣體驗,最後經常導致嚴重的手抽筋,還可能讓人接受我們都將孤獨死去這個觀點。」

每天只需要花 1 分鐘的交友網站

伍茲和柯德姆這對看起來不可能成功的夫妻,都是當時剛成立的咖啡遇見貝果約會網站的會員。這是由三名姐妹成立的網站,她們決定重新設計線上的約會場景。一開始,她們就跟設計者一樣做了一個重要的選擇。根據該網站創辦人之一姜艾瑞(Arum Kang,譯按:該網站 3 名創辦人為韓裔姐妹,此處為音譯)表示:「我們不想用大量低品質的配對建議淹沒會員,因此會幫忙篩選,讓她們每天只需要花一分鐘。」這幾名創辦人打造這個網站的部分原因就是,她們認為女性想要不同的方式來考慮約會。

與女性相較之下,男性通常會多花兩倍時間停留在這類網站上,更可能會對潛在對象傳送簡訊(也比較不會得到回覆)。

咖啡遇見貝果約會網站的目標,就是推翻這種大量郵件的思維,改由讓用戶更認真地考慮每個選項。姜艾瑞和她的姐妹透過網站的選擇架構挑了一個重要特色,達成了這個目標:用戶每天只會看見一名潛在約會對象。

使用者女性多於男性的約會網站

咖啡遇見貝果成功創造了一個對女性更友善的約會網站。透過改變選擇架構,咖啡遇見貝果簡直翻轉了通常男性占 65%,而女性占 35% 的用戶性別比例。試著想像如果伍茲或柯德姆(或者也可以想成是你自己)正在使用 Tinder 網站。

用戶要面對數百個挑選出來的建議約會選項。他們會如何看待這些選項?會仔細考慮每個選項,閱讀每個推薦用戶的細節,還是可能根據其中一或兩項特徵,比如照片、年齡,或者(他們在網站上宣稱的)身高來做出快速判斷?在 Tinder 網站上,潛在約會對象很可能迅速地在大量滑動螢幕中遭忽略,因為每項決定都只是根據這個人一或兩項顯著特徵來決定。

強迫你更仔細觀察用戶的篩選機制

相反的,咖啡遇見貝果網站的設計機制,強迫伍茲和柯德姆更仔細地去觀察推薦用戶。他們被激起興趣,於是更詳細檢視了網站推薦的每日用戶資料,然後發現了他們沒有預料到的共同點。原來柯德姆和伍茲一樣,都喜歡節奏藍調和摩城音樂,並且有大量此類音樂的唱片收藏。

快速瀏覽照片帶來輕鬆感,卻沒辦法讓你挑到最佳選項

因為有許多選項而促成的快速評估方式,就稱為「篩選」。由於它看起來相當流暢,所以在處理大量各類替代選項時,是很常用的合理路徑。快速瀏覽照片很容易,但要閱讀某人喜歡和想要什麼的文字敘述,就困難得多。但這種容易帶來的輕鬆感,不見得會讓用戶挑到最佳選項。

舉例來說,試想一名約 170 公分高的女子,要略過所有比她高不到 13 公分的約會對象。而喬治.克隆尼也在使用同一個約會網站,但由於他的身高只有約 180 分,因此他永遠都不會通過這名女子的初始篩選流程,他們也永遠不會配對成功。相反的,假設這名女子在咖啡遇見貝果網站的每日推薦用戶資料中看見了克隆尼。她可能認為他有趣的背景和魅力,超越了她的篩選標準,就會告訴自己:克隆尼迷人的微笑值得讓自己放棄篩選標準,她可以改穿比較矮的高跟鞋。

在這種情況下,決定克隆尼被選擇機會的,是這個特定約會網站的選擇架構,而不是用戶的願望。

在咖啡遇見貝果網站上,克隆尼會被選出來並發送簡訊,但在 OkCupid  網站上就不會。同樣的,伍茲和柯德姆在其他網站就可能快速轉至其他更類似的潛在伴侶資料,而不會花時間更仔細地查看彼此的資料。

把自動篩選改成手動篩選吧!

篩選功能在 Tinder 這類的網站中,更是直接內建的功能。在這些網站上,用戶指定年齡範圍,以及他們願意為了見面而跨越的距離。自動篩選功能會讓問題變得更糟糕,進而剔除選擇者可能在選擇資料中發現其他內容的所有機會。如果你使用手動篩選,有可能發現克隆尼迷人的笑容,但自動篩選根本不會把他呈現給你,哪怕他只站在離你設定最遠距離 3 公尺遠的地方。

人生中的選擇,最重要的莫過於選擇交往對象,所以我們選擇要在一起的人,竟然多少受到呈現給我們的選擇對象數量所影響,這聽來似乎很奇怪。這就是選擇架構的力量:透過影響我們的合理路徑,哪怕是小幅的調整,都可能改變重大的選擇。

推薦閱讀

為防治網路交友暴力,交友軟體 Tinder 將提供軟體使用者「犯罪前科調查」服務!

【我也想找個理工女啊】單身理工宅刪交友軟體的孤獨心聲:找不到陪我盡情說話的伴侶

【談戀愛,人生永遠不嫌晚】《電子情書》編劇晚年再墜愛河,但病魔找上門,她該怎麼做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選擇,不只是選擇:全美決策領域最知名教授,告訴你選項背後的隱藏力量 》,由 先覺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Good Face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