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編輯檯好書推薦:《未來都市新趨勢 》
人們租房、買房,甚至是對於旅行住宿的選擇,都因 COVID 產生變化。一起跟著 Airbnb 日本執行董事的認識,日本人「全新的普通」生活長怎樣!(選書編輯:陳怡君)
文/ 長田英知
居住方式的變化
倘若工作以網路線上為主,就某種程度而言,人們尋找房屋的觀念,將從犧牲空間面積以換取位在東京市區車站附近房屋的思考模式,轉變為優先考慮就算遠離車站,卻能擁有足夠的房間數量、寬敞的室內空間以及良好的生活環境。有這種想法的人今後將會越來越多。
儘管車站旁的公寓住宅,擁有極佳的便利性與交通效率,但另一面也意味著,這樣的環境居住了大量人口,屬於大眾活動頻繁的區域,很容易形成三密的空間。
過去,人們認為人口密集在成本效率上有很多優點,現在反倒成為風險,同時也變成缺點。
「不需要通勤」改變了移動、居住的觀念
另外,不需要通勤的這項優點,同樣也讓我們改變了移動的觀念。
比方說,在東京市區工作的上班族,以電車作為移動手段,是過去最普遍且最有效率的通勤方式。然而在疫情期間,人們大多以居家辦公為主,搭乘電車的頻率隨之降低,生活在車站周圍的價值也就減少了許多。
隨著交通工具的需求轉變,人們選擇房屋住宅的趨勢,或許會優先考慮獨棟式的中古房屋,像圭介的例子,他並沒有選擇新建成房屋。舉例來說,1970 至 1980年代,東京首都圈裡私人鐵路公司在鐵路沿線進行住宅地開發,並規劃為市郊,興建了集合式獨棟住宅或公寓。當時這些在郊區的新市鎮,隨著時光流逝,目前已變成只剩高齡人口居住的老市鎮。然而,這些老舊住宅具有寬敞的居住空間,開始受到大眾矚目。因此,我們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會有許多年輕家庭購買郊區的中古房屋,在重新裝修後入住,這樣的趨勢也將持續增加。
這樣的變化,顯示我們在購買房屋時的優先考量基準,從「新建+距離車站近」的價值觀,產生了大幅的轉變。
人們對不動產的價值觀改變,旅客入住一般住宅
事實上,關於人們對不動產的價值觀出現轉變這一點,在不久之前,提供旅客入住一般住宅的民泊行業,早已嗅出了變化的端倪。比方說,人們在考慮旅行的住宿地點時,會分成兩種大不同的選擇基準。
一種是旅客會選擇住在極為方便的住宿地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住在車站前的商務旅館。
另一種住宿地點,也就是住宿者的旅行目的地。例如,許多著名的溫泉旅館,其實都位在交通非常不方便的地區。但是,有很多人認為,這些地點具有停留的價值,因此會特地前往這些地區。
為何再貴再遠,為何人們還是會選擇「溫泉旅館」
儘管這類溫泉旅館的交通不太方便,但絕不代表住宿費用一定會便宜。相反地,不少旅館業者會將這種遠離塵囂、風光明媚的地點當作一項「賣點」,訂出昂貴的住宿方案。不過,就算住宿費用驚人,還是有很多人樂意掏出金錢,只為得到等值的體驗。從這個角度思考就能明白,即使同樣是不動產,人們在購買房屋時,也會和選擇旅宿一樣,因為不同的價值標準,做出不同的判斷選擇。
許多人在考慮住宿地點時,會選擇一般住宅出租給旅行者的民泊旅宿,而且就像上述的溫泉旅館一樣,這些人都具有相同的價值觀。不少用戶透過 Airbnb 民泊網站預約、挑選住宿物件與地點時,即便是交通不便的地區,依然會選擇入住。因為,這些民泊旅宿皆有令人讚賞的室內設計,不然就是擁有遠眺的絕佳美景。此外,有些用戶則是在看過其他用戶的評價後,才會決定是否入住。
一旦把住宅空間租出去的民泊旅宿越來越普及化,相較於車站附近或新建的房屋,人們重視居住體驗的這項價值標準,就會深入一般住宅。因此,從中古住宅市場的觀點來看,屋齡老舊、距離車站偏遠,即使房屋位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然會以高收益的旅宿設施,重新獲得評價;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得以實現吧。
來趟充滿人情味的旅行吧!
順帶一提,Airbnb 在最初創業時,宣傳標語是「Travel like a human」(來趟充滿人情味的旅行)。它並非像過去團體旅行一樣,講究高效率卻平淡無奇的旅行模式──前往事前決定好的觀光景點,吃著事前決定好的當地美食,以及購買眾人必買的土產紀念品。Airbnb 訴求的價值在於,即使是初次造訪的地方,也能夠像當地的居民一樣,擁有同樣的在地體驗。這項訴求成功擄獲旅行者的心,也正因為如此,Airbnb 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服務範圍擴大到世界各地。
於是,這種追求高效率與方便性之外的附加價值,也就是重視居住體驗價值的這項觀點,相當符合 COVID-19 疫情發生後,人們需要長時間待在家裡的生活。
在後疫情時代,生活與社會活動的重心,從公司轉移到自己的家庭裡。於是,從那一刻起,最重要的絕非距離車站很近或屋齡很新的住宅,旁人眼中認定資產價值或生活效率都很棒的「客觀價值」;而是當我們待在家裡以及周圍的社群之中,自己是否能夠感到生活充實?是否能夠「真正活得像一個人」的這種「主觀價值」。
真正活得像一個人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真正活得像一個人」呢?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我認為就是找回「普通的生活」。
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深澤先生對於「普通」的重要性,曾在《設計的輪廓》(デザインの輪郭,TOTO 出版)中,做了以下的論述:
美國的生活中,有各種為了生存的必需品,可說是一應俱全。有悠閒的時光、太陽與清爽的空氣、豐富原始的大自然、大海、高山、田園,還有適度開發的都市、融合各種文化、充滿智慧與創造性的工作。有很多在日本無論拿出再多錢都買不到的東西,但卻存在於普通的生活之中。
日本人「全新的普通」生活長怎樣?
到目前為止,在日本社會的趨勢中,早已有人多次提倡回歸「普通」的生活。因此,曾經蔚為風潮的「LOHAS」(過著健康及永續發展的生活型態)與「Minimalist」(極簡主義者),也是期望「普通」生活的一種延伸概念吧。
我認為,COVID-19 疫情造成的衝擊,為大家帶來了重新審視的機會,讓我們藉自己的都市與住家再次思考,何謂「普通」的生活感覺?只不過,在疫情衝擊後的「普通」,跟疫情發生前的「普通」,仍有一些差異。因此,我認為應將它稱之為「全新的普通」。
COVID-19 疫情發生前的「普通」,是人與人真實交流的前提之下,才得以成立。然而,COVID-19 疫情發生後的「全新的普通」,則轉變為摻雜著真實與虛擬兩者融合而成的社會,它具有包容的彈性,使人們能夠擁有多元化的生活以及工作型態。
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生活型態
屆時,我們生活的住家裡,必然含括多元化與複雜性。具體而言,就是住家不再只有居住場所的功能,它同時還具有工作場所、休閒娛樂場所的功能。因此,人們會要求住家的空間格局,具備多種功能以及用途。而且,這些空間格局必須容易變更,以配合人生各個階段變化,增加或減少房間的數量。此外,除了家人,未來屋主也有可能將這些空間,以民泊旅宿的型態,分享給各式各樣的人居住。因此,為確保個人隱私,顧及安全層面,完成相關保全設備的安裝,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像這樣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生活型態,作為後疫情時代的「New Normal」(新日常),一般預測將會成為未來中長期的新趨勢。
推薦閱讀
如何在 1 小時內選對要住一輩子的房子?Airbnb日本董事竟然說靠「直覺」
【房間亂不亂不是重點】即使只有一房,也為自己規劃一個「多功能用途」空間
【終身租屋還是買間房?】理財專家白話幫你從 35 歲分析到老年,但千萬別梭哈買房!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未來都市新趨勢 》,由行人文化實驗室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Guus Bagge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