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襲紐約的艾達颶風。圖片來源:NASA Johnson

隨著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發生頻率越來越高,驟降豪大雨尤其會帶來洪水,損傷農產品、打亂市民生活,更嚴重造成人民死傷。面對豪雨來襲,由水泥和瀝青等不滲透表面包覆的城市,可以如何成為吸水與排水性十足的海綿城市呢?

面對水災,台灣與紐約命運相同

每到夏天,台灣就得防備水災。去年(2021 年)夏天,季風造成超過一週的降雨,是歷史颱風與豪雨事件總雨量排名第 2 的劇烈降雨。8 月初的盧碧颱風導致坡地災害。總計本起事件共造成全台超過 800 起的積淹水和坡地災情,以及新台幣 7 億元以上的農業損失。

紐約也與台灣一樣。2021 年對紐約市來說,是洪災之年。7 月份颶風艾莎(Tropical Storm Elsa)襲擊,導致樹木倒塌、街道淹水,鐵路部分暫停服務,甚至一度斷電,影響超過 6 萬人。9 月艾達颶風(Hurricane Ida)災情更嚴重,1 小時之內就帶來雨量超過高度 7 釐米的豪雨,為紐約市 500 年來一遇的強降雨。整座紐約市泡在水裡,街道、地鐵和地下室都淹水,至少有 18 人因颶風帶來的相關危害而死亡。

艾達颶風的紐約災情:

紐約如何變身海綿城市?

這使得紐約市面對它的宿命——變身海綿城市。

作為一個建築密集的城市,紐約到處都是水泥、瀝青與其他不透水的表面,難以找到可滲透的地面,找到可以增設綠色基礎設施的空間。

英國工程顧問公司奧雅納(Arup)3 月發布了《全球海綿城市快報》,從 3 部份計算城市的海綿化指數:綠色與藍色區域、土壤種類與植被的效應,以及雨量徑流狀況。

以紐約為例,研究者查看了衛星照,在 58 平方公里的主要都會中心中,結合地表土壤的滲透力分析,預測它們的瞬間吸收性如何。紐約市的綠色空間占 39%,也就是說有 60% 的都會環境是以不滲透的表面構成。不過,紐約市有大量的沙土,比起其他以黏土土壤為主的城市更能吸水。

此外,紐約市有許多能吸收雨水的自然建設區域:海濱,綠化的遊樂場、廣場與屋頂等。但是這些區域卻沒有平等分佈在各社區,比如布朗克斯(Bronx)的北部郊區比南部有更多都會公園與樹木;曼哈頓的中央公園則佔城市綠色空間的極大比例。這樣的分佈對緩解大區域的暴雨排水沒有幫助。

如何讓紐約更海綿?

為了要讓紐約市變成完全防水的城市,它的古老下水道系統至少需要擴增 2 倍的排水能力。紐約市有 60% 的下水道系統為混合式,也就是說颶風帶來的豪雨與大樓使用的排水,必須共享水管。根據市政府估計,要擴增流量,將花上 10 年與 1 千億,這還需要聯邦預算來補貼。

更即時的救援措施,就是綠色基礎建設。紐約的相關計畫從 2010 年就開始做起,目前已經投資逾 1 萬 1 千項計畫,花費 10 億經費。它安裝了 4 千座以上的路邊雨天花園與生態窪地,同時也計畫再建造 5 千座,讓人行道和公路更能滲透雨水,更綠化都市的介質與屋頂。

紐約的雨水花園:

經過去年的艾達颶風,紐約市政府發布了一本指導手冊,增加了許多海綿計畫。布朗克斯區多了 50 英畝的滲透型人行道;皇后區一座籃球場的海拔高度被降至地表以下,變成能夠儲存 30 萬加侖雨量的空間。

布魯克林大學的土地與環境科學教授雪瑞爾(Jennifer Cherrier)說:「我們在想如何把這種城市中的設備轉化成雙重功能,平常可以是休閒空間,但當風暴來臨,又可以吸收大量雨水。」

紐約還可以如何努力?

經歷去年洪災,紐約市目前的防洪能力如何?根據美國智庫城市未來中心(The Center for an Urban Future)發現,當地自 2016 年開始的綠色基礎建設計畫,只有 5 分之 1 完成。2019 年該中心盤點布魯克林、皇后區和布朗克斯地區的雨水花園,發現許多花園的維護情形很糟,無法適當發揮作用。

2018 年「自然保育與綠色屋頂研究聯盟」(Nature Conservancy and the Green Roof Researchers Alliance)分析,2016 年紐約市的 4 萬英畝使用中的屋頂空間,只有 60 英畝含有完全或部份的屋頂植被;等於大約 1 百萬座大樓中,只有 730 座含有屋頂植被。

海綿城市

美國洛克斐勒中心大樓的屋頂花園。圖片來源: Jwilly77

另外,要如何鼓勵屋主在屋頂種植?目前市政府規定,在屋頂種植植物,每平方英呎能減免 5.23 美元的稅,但這不足以分擔種植的安裝費用,尤其是對小物件的屋主而言。

除了屋主之外,也該鼓勵非屋主的民眾參與。紐約環境正義聯盟的研究分析師桑德斯(Victoria Sanders)指出:「不是屋主的民眾為數眾多,他們也想要讓社區更永續,卻不符合獎勵資格。我們不能漏掉任何人。」

然而,在綠化社區的同時,也需要避免「綠色縉紳化」——美麗怡人的環境設施,通常會連帶房價水漲船高,同時也引來迫遷。布魯克林大學的土地與環境科學教授雪瑞爾表示:「我們想要確保社區保持完整,不要因為房價上揚或者重新開發而失去任何人。」

雖然紐約為變成海綿城市付出不少,但是改善空間也還很多。台灣能從中學習的又有哪些?期待經過一年年的改變,台灣能夠變得越來越海綿。

推薦閱讀

下一個氣候災害隨時可能發生在台灣!從德國與高雄的洪災經驗思考,怎麼做才是「真正」重建家園

【鄭州水災給台灣的警示】2千億打造的海綿城市擋不了暴雨,應對極端氣候能怎麼辦?

【在極端氣候面前,地鐵不可能永遠被保護】「地上」跟「地下」的通勤,我們該選哪一個?

參考資料

Arupbloomberg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首圖來源:NASA Joh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