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鄭州的洪水死傷慘重,令大家思考,在極端氣候下,深入地底的地鐵,能倖免於難嗎?城市中地底、地面與高空的交通建設,是否該因應極端氣候而重新規劃?(責任編輯:連柏翰)

洪水水災對地鐵捷運的影響

圖片來源:pixabay

中國鄭州的一場洪災引發了人們諸多思考。鄭州地方當局對地鐵灌水,造成 5 號線 12 名乘客死亡、大批乘客陷入險境,究竟應該承擔哪些責任?地鐵這個現代城市的象徵是否應該繼續大力發展?

中國鄭州水災,地鐵乘客死傷慘重

「車外面的水一直在漲,也一直在從門縫裡往裡滲著,慢慢的水越來越多,我們能站在座位上都站在座位上,最後站在座位上水都到胸口了,我真的害怕了。」

鄭州地鐵 5 號線的一名乘客在逃生後回顧瀕臨死亡經歷的這段影片傳遍了網路。

這個親身經歷者繼續說,最絕望的時候是在晚上 9 點左右,車廂的水已經漫到脖子,而且車廂出現缺氧,人們體力不支,恐懼情緒持續升溫。大家都在通過手機向家人交待後事。

由於當地政府對訊息的過濾和控制,大量的現場報導被作為「非正能量」訊息遭到封殺。而這些地鐵乘客們因為獲救,他們的敘述才獲得了「正能量」的身份得以傳播出來。但出乎網管們預料的是,這樣的「正能量言論」也同樣激發起公眾對地方政府和管理當局追責的聲音。

鄭州災難的問題在哪?

中國國內和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鄭州地方當局在 5 號線災難問題上至少存在幾個部份的責任。一是在氣象部門發布強降雨警報後沒有立即宣布地鐵停運,致使大批乘客陷入險境。二是在特大洪水發生之前,沒有對地鐵入口的防水設施進行加固和防範。三是所謂「海綿城市」工程可能存在嚴重問題,形同豆腐渣工程。

官方的說法是,在這次地鐵事故中,有 12 人死亡,5 人受傷。但這個數字受到許多鄭州居民和公眾的質疑。他們認為,實際數字要多很多。

鄭州市在 2017 年制定的城市總體規劃提出在 2020 年之前,投入 534.8 億元建設海綿城市。海綿城市在水安全方面的設計目標是在規劃區的防洪標準可以應對 200 年一遇的洪水災害。

分析人士指出,在這次洪水測試中,海綿城市項目完全不及格。切莫說是 200 年一遇的水災,即便是 50 年一遇的水災,這個項目都未能通過。中國官方稱,這次的強降雨雨量是千年一遇,但實際上,有專家指出,這次的日降雨量實際上還不及 1975 年河南板橋洪災的降雨量。板橋水災造成了十幾萬人的死亡。

美國專家:極端氣候讓保護地鐵成為不可能

在中國民眾要求究責的時候,美國的專家們卻從鄭州 5 號線的遭遇看到了不同的教訓。《紐約時報》引用紐約大學交通專家考夫曼(Sarah Kaufman)的話說,「這太可怕了」。極端天氣因氣候變化而提前到來,本來應該在 100 年後發生的風暴,「有可能明天就來了」。

《紐約時報》的報導說,倫敦、紐約和東京等大都市的地鐵系統都已經老舊,雖然已經通過改進,加強了防洪能力,但本周中國的危機顯示,「即使是世界上一些最新的系統(鄭州地鐵投入運營甚至還不到 10 年)也可能不堪一擊」。

在鄭州洪災發生前幾天,德國剛剛發生了同樣的災難,有 160 人死亡。此外,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西伯利亞和美國太平洋西北地區也遭受了嚴重熱浪的衝擊。

美國地鐵和公車乘客權益倡導組織「乘客聯盟」(Riders Alliance)的執行董事普朗姆(Betsy Plum)表示,「問題的規模已經超出了我們的城市和州所能解決的範圍。」

《紐約時報》說,一些專家提出,隨著更多的極端洪災的到來,要永遠保護地鐵是不可能的。他們認為,人類應該對發展公共汽車和自行車給與更多的思考和重視。

墨西哥城非營利交通組織交通發展研究所(Institute for Transport Development)研究員塞普爾韋達(Bernardo Baranda Sepúlveda)對《紐約時報》說,街道輕軌、公共運輸系統和自行車道不僅不易受洪水侵襲,而且建造成本更低,而且更方便前往。

塞普爾韋達表示,「我們從上個世紀就有這種慣性,把如此多的地面可用空間給了汽車。」「但 1 條公車道的載客量比 3 條汽車道還要多。」

推薦閱讀

中國看見社會老年化危機,在開放三胎後,更停下 40 年的生育政策!它來得及改善問題嗎?

【FBI 現正通緝中國「官方」駭客】中國國安廳盜竊國際機密與傳染病研究,受害國家達 12 國!

【美國撤軍阿富汗,中國很不爽?】阿富汗對中國有什麼威脅?王毅出訪中亞也無法徹底解決

(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鄭州地鐵的恐怖情景在世界各國引起不同反思〉。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