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海綿城市」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指都市如海綿一樣,降雨時能吸水,而缺水則可釋放水資源重新利用。

此次鄭州暴雨災情慘重,做為中國海綿城市的試點城市,鄭州為什麼無法擋下特大暴雨?(責任編輯:陳怡君)

「海綿城市」的概念,指透過屋頂綠化、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等方式,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技術措施,讓城市如同「海綿」一般。(圖片來源:pixabay)

鄭州是河南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據指為此投入人民幣 500 億元,但這次暴雨成災後,網上質疑不斷;專家則說,海綿城市主要為調節中小雨,災害性的降雨,任何城市排水系統都無法承受。

陸媒新京報報導,鄭州於 2016 年成為河南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而自海綿城市建設實施以來,全市共計消除易澇點 125 處,消除率 77 %。

但是最近的特大暴雨成災後,有網友質疑,海綿城市「失效」了嗎?英國廣播公司(BBC)日前在推特提到鄭州洪災時則稱,鄭州曾投入逾 500 億元(約合新台幣 2150 億元)建設海綿城市。

報導引述北京工業大學城市規劃系主任李強表示,海綿城市最主要是解決水質、水生態和雨水資源利用的問題,就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據報導,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指南」提出年降雨總量控制率最佳為 80 % 至 85 %,也就是控制全年 80 % 至 85 %  的降雨量,對應的降雨主要為中小雨。

此外,李強說,鄭州在「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公示稿中設計的應對降雨量僅為 20.5 毫米,面對短時間出現 201.9 毫米的特大暴雨,海綿城市解決不了問題。

報導表示,隨著中國城鎮化的進程加快和城市群的興起,屋面、道路、地面等設施建設導致下墊面硬化,70 % 至 80 % 的降雨形成徑流,僅有 20 % 至 30 % 的雨水能夠滲到地下,破壞了自然「海綿體」,導致逢雨必澇、城裡看海和雨後即旱、旱澇急轉,帶來了水生態惡化、水資源緊缺、水環境污染等問題。

2012 年 4 月,「2012 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首次提出了「海綿城市」的概念,指透過屋頂綠化、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等方式,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技術措施,讓城市如同「海綿」一般,在適應環境變化、抵觸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

2015 年中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分別於 2015 年、2016 年確定兩批共 30 個海綿城市試點名單,給予試點城市專項資金補助。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萬謙說,兩批試點城市包括傳統南方多雨區和北方少雨區的特大城市與中小型城市,基本涵蓋中國的主要城市類型。

萬謙告訴新京報,總體說來,海綿城市試點城市是對中國城市未來合理利用水資源的一次重要實驗。

推薦閱讀

【在極端氣候面前,地鐵不可能永遠被保護】「地上」跟「地下」的通勤,我們該選哪一個?

5 月乾旱、8 月暴雨,氣候危機進行式!小英政府能否在 3 個月內提出因應方案,加入國際討論?

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發布報告:台灣夏季將高達 210 天!淨零碳排訴求,追得上極端氣候嗎?

(本文經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鄭州花2000億建海綿城市 專家:難抵特大暴雨〉,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