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所副教授、瑞典隆德大學社會學博士)

我的女兒在瑞典出生,快滿四歲時才回台灣,那時她已經在瑞典念了三年的幼兒園。瑞典地方政府提供一歲以上的小孩托育服務,以利父母平衡工作與家庭。在 2020 年,瑞典 1-5 歲孩童 88% 在托育設施中受照顧,瑞典女性勞動參與率高達 85%,平均每位女性生育 1.75 個小孩,達到高就業率、高生育率的雙贏。

瑞典的普及托育,同時也有利小孩發展,讓托育機構的專業教師成為給孩童關愛的照顧者,並且以幼教資源弭平階級差距。瑞典政策委員會(註1)報告揭示「玩是最好的學習」,並且在幼托整合時,讓幼兒園的教育理念進一步影響小學教育。在這篇文章中,我將以女兒在瑞典的幼兒園為例,說明瑞典幼兒園如何讓小孩在玩樂中學習。

讓孩子喜歡幼兒園   學習生活自理

瑞典的幼兒園大多為混齡,一到三歲在小班、三到五歲在大班,六歲則進入小學的零年級,以一年的時間讓小孩幼小銜接。女兒就讀的第一個幼兒園很特別,因為瑞典出生率高、且幼兒園會先招收已有哥哥姊姊在學校就讀的小孩,因此,她無法進入原先希望進入的幼兒園,市政府在特教學校閒置教室設了兩個新的幼兒園小班,招收一歲到一歲半、身為家裡第一個小孩的孩子。這些在台灣屬於「托嬰中心」等級的幼兒園小班,是如何進行活動的呢?

女兒的第一位幼兒園老師跟我們揭示,幼兒園重要工作是「讓孩子喜歡幼兒園」。在入學週時,第一天家長跟小孩先一起在幼兒園待一小時,第二天,則視小孩適應情形,讓家長在小孩知情的狀況下離開廿分鐘,再準時出現在孩子面前,以建立孩子的信任感,知道自己不會被丟在學校。接下來幾天就可以慢慢漸進,讓孩子在幼兒園待半天、在學校用午餐、午睡或到下午。

小朋友在幼兒園就是玩—玩沙、老師用娃娃車帶孩子在附近散步、看動物,或搭公車到市立公園玩耍。孩子們不分晴雨都會出去,一定要有備換的衣服。入秋後小朋友的連身雨衣、雨鞋更是常常缺貨,因為這些都是小孩上學的必需品。小朋友回家尿布裡常常都是沙子,瑞典的洗衣粉廣告台詞是「髒很好」—大人們就是讓小孩玩得開心,不會對孩子碎念衣服不能弄髒。而瑞典也有俗諺:「沒有壞天氣,只有爛衣服」,只要穿上對的衣服鞋子,就可以讓孩子盡興踩水、在雪地裡玩耍。

這群小小孩在教室的活動也很多元—在上午的「集合時間」(就是圍成一圈的時刻,台灣幼兒園常搭配「團體討論」),老師會用手偶唱兒歌、讓孩子玩釣魚或讓孩子把自己的照片跟名字貼在白板上。有次我帶孩子出門,發現她會對著路標說「Sophia 的 S」,才驚覺她在這樣的自然情境中,慢慢學會一些字母。

曾有一次,老師讓所有孩子坐在長桌,在長桌的大畫紙上做畫,最後老師在圖畫旁寫下小孩的名字,就成為讓孩子跟家長驚豔的、貼在門上的巨幅畫作。而更多時候,小孩在老師播放的音樂聲中自在跳舞或在地墊上翻滾、共同玩遊具。在期末老師呈現的影片中,就只看到老師小孩的輕鬆自在—沒有耳提面命的「不可以」、有孩子哭了就被老師抱在懷裡;小孩們在玩不同的遊具—有的三人一起騎在像翹翹板的小馬上、有的玩玩具、有的在鑽洞穴,不亦樂乎。

孩子也是在這一年,慢慢學會生活自理—這些小朋友從一入學就都自己吃飯,也用適合她們小手的餐具自己盛要吃喝的份量,不會像台灣「強迫餵食」。小孩也從一開始需要大人幫忙穿襪穿衣,慢慢變成可以自己穿衣服鞋子,甚至可以把自己套進連身的保暖雪衣裡。小孩這個階段最喜歡說的就是「我會」,然後不斷在生活中嘗試與練習。

你對台灣養育孩子的環境有很多想法嗎?

集氣來填《宜居城市滿意度大調查》,為你的城市生活打分!

五官全開的學習   看孩子的問題把教學主題導引到哪裡

由於我自身對不同幼教法的好奇,小孩二歲時,我幫她轉學到原本想去的第一志願學校—採用瑞吉歐教學法的幼兒園。一開學,老師跟我們說,她們希望小孩有「五官全開的學習」。在接送小孩時,我們可以從老師在教室張貼的教學活動照片記錄看到,老師將玻璃烤盤塗上不同顏色與形狀,裡面裝水,放在舊式的投影機投影到牆上,小孩就在古典音樂中看著牆上多彩圖案跳舞(感覺非常有早年迪斯可舞廳的氣氛),老師則記錄孩子的話:「好像鬆餅哦」。之後,老師在水中加入肥皂水,讓孩子在水中吹泡泡,再看投影出來的圖案有什麼變化。此外,她們也帶孩子去散步,用秋天的落葉與果實做勞作,教室佈置也隨著季節呈現橘色、白色等不同變化。在這樣高招的教學活動與境教中,讓孩子「五官全開」!

小孩三歲時來到她期待已久的大班。那年暑假作業是「在度假時撿一顆石頭回去」,那年的主題就是「石頭」──老師說,「我們要看孩子的問題會把我們導引到哪裡去」。一開學,大班孩子們分享石頭是從哪裡撿回來的,老師一樣只是照相及記下孩子的話。後來,老師發現孩子常把石頭放在手裡搖出聲音,於是,老師問孩子「石頭對你說什麼話」,而孩子說出來的答案,則被老師編成一本「石頭小書」,成為我們接送孩子時可以趁機翻閱的「詩集」。再來則是孩子們無聊,開始把石頭排成一排,老師見狀便說「我們躺下來,看看可以躺幾個人」──天啊,這是在教數學耶!

後來我帶彭婉如基金會成員回瑞典參觀,那年幼兒園的主題是「鳥」。有次老師用電腦播放鳥叫,孩子問:「為什麼電腦會出現圖案」(即聲音的圖案),此時老師說:「來,我們來畫下鳥的叫聲」。我們看到孩子的作品吊在教室,正面是孩子的「鬼畫符」,後面則是老師記下孩子的形容:「一點點緊張的聲音」,再翻回正面,孩子的線條還真有幾分傳達出「緊張」的感覺呢!

以孩子為中心的學習

深諳教育理論的我,對瑞典幼兒園老師們只能說是佩服到五體投地—這些老師不會端出詳載「1-2-1xx 能力」的教案,卻像武林高手般「無招勝有招」,她們隨時觀察孩子的言行、問題,然後再透過更厲害的問題或活動,把孩子帶到語言創作、數學等各種學習領域,卻完全不著痕跡。在這過程中,最困難的是問出可以激發孩子想像與創造力的問題—在台灣熟練死記、精熟練習的我們,問得出「石頭對你說什麼話」的問題嗎?有能力給孩子「畫下鳥叫的聲音」這樣的活動嗎?

瑞典社會期待以幼教來讓孩子在眾多大人的照顧關愛中成長,學習與大自然和他人和諧共生,成為民主公民。在這樣的幼教環境中,沒有分科、作業、競爭,只有玩樂、和朋友合作、對世界充滿好奇。所幸我的孩子回台灣的幼兒園也跟瑞典幼兒園調性相似,讓她完全沒有損害學習脾胃,這是幼兒園老師們給她最好的禮物。(註2)


註1:瑞典在制定政策或是評估政策時, 都有政策委員會來對某政策研究並提出政策建議

註2:關於台灣與瑞典幼教論述及佳羚老師女兒在台灣幼兒園的經驗,詳見「巷口社會學」的文章「小孩自己帶才不會輸在起跑點?不同育兒論述的競逐」

推薦閱讀

【寶貝上學記】人生每個階段的分離焦慮如何解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幼兒園經驗練習起的

讓孩子從小就會對「未經同意」的觸碰說不!幼教老師:學習身體界線有 2 步驟,讓孩子知道怎麼向外求助!

雙語越早學習越好?芬蘭研究證明,嬰兒有超級強的「聽力」

(本文經 人本教育札記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玩是最好的學習—瑞典幼兒園〉。首圖來源: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