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就算國際一片罵聲,中國仍強行通過《港區國安法》、繼續迫害新疆維吾爾族。而以人權立基的德國卻隱身不說話,被問及相關議題還稱「中國是德國重要的戰略夥伴」。言下之意,即不願為中國侵犯人權的行為表態,因此被冠上「親中」的標籤。

有趣的是,據《中央社》記者實地觀察,不同於國際關係的複雜考量,德國民間對於台灣的認識與友好程度,可是因疫情大為增加,跟政府「一中政策」走向不同。台灣成功的抗疫表現,也讓德國人了解,民主機制可以戰勝病毒。(責任編輯:李姿萱)

近期在德國,台灣的能見度因亮眼的抗疫表現而大增。圖片來源:駐德辦事處臉書

一向喜歡對官員提尖銳問題的知名德國記者容恩,日前在柏林的聯邦記者會上提了一個問題,讓台上年輕的外交部發言人一時不知所措。他說,為何外交部官網介紹台灣的部分國旗不見了,只剩下白色框框?難道德國向中國舉白旗?這種事怎麼可能會發生?

德國官員在聯邦記者會上接受記者拷問很常見。容恩(Tilo Jung)顯然不知道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從來沒在外交部網站上出現過,出自記者的好奇心和正義感才問,官員的回應也不脫一中政策。不過,記者會結束前突然聽到有人提到台灣,還是讓我眼睛一亮。

德人請願與台建交,公聽會讓台曝光度大增

最近在歐洲的台灣人應該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台灣的能見度明顯增加,尤其疫情肆虐期間,台灣經常在電視和報紙上出現。回顧過去半年,德國甚至出現了幾波台灣熱,而且都與中國有關。

首先是德國國會舉行的台灣聽證會。一名退休的德國人到台灣旅行後,大受台灣親切的人民和民主感動,回國後主動在國會發起請願,建議德國與台灣建交。由於海內外台灣人力挺,這個請願案很快就超越連署門檻。

去年 12 月,公聽會如期舉行,旁聽席上坐了 100 人,朝野議員輪番上陣,外交部官員也有問必答。會議整整進行了一小時,討論台灣熱烈的程度在國會史無前例,駐德代表謝志偉還為此接受明鏡週刊等重要媒體專訪。

那幾天,德國媒體大量報導台灣的國際地位和台德關係等議題,從台灣觀點來看,這次公聽會可說大獲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報導不約而同比較台灣和香港,顯然在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背景下,許多德國人開始思考如何給台灣更多的支持,民主台灣在這個脈絡成了獨裁中國的對照組。

疫情讓台灣被看見,民主機制也可成功抗疫

最近這一波台灣熱,從疫情高峰的 4 月開始延燒。歐洲從沒經歷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不知道中國隱瞞疫情的危險,一開始還以為事不關己, 2 月底運送大量醫療物資到中國的同時,義大利北部已經是重災區,各地只好斷然實施封城措施。

可是,為何台灣的商場人潮依舊洶湧?哪些防疫措施可以借鏡?台灣成了電視台深度新聞節目和大報調查報導的主題,報導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見,許多人也是這時才發現台灣被世界衛生組織排擠的問題。

歐洲關注台灣防疫經驗,追根究底也與中國有關。去年年初,歐盟在官方文件中首度視中國為推動另一種治理模式的「體制對手」,從此體制之爭就成了歐洲人思考中國崛起的基調。中國抗疫的魄力,凸顯獨裁國家的效率,讓歐洲人對民主體制的存亡倍感焦慮,此刻台灣就成了民主國家一樣也能成功抗疫的典範。

容恩對台灣或許所知有限,但他為台灣打抱不平,動機與那位發起請願的德國人沒什麼兩樣,可見民主早已是台灣在國際上最重要的本錢。最近幾個月,謝志偉頻繁接受德國媒體採訪,經常到了應接不暇的地步,他自認擔任駐外代表的使命感是在「說服更多德國人知道台灣的民主是華人文化圈的燈塔,值得珍惜和呵護」。

中國不顧國際反彈,7 月起在香港實施「港區國安法」。台灣會是下一個目標嗎?歐洲難道還要繼續袖手旁觀嗎?目前看來,台灣的高曝光度應該還會持續一陣子。

推薦閱讀

【網:德國人權已死】向中國低頭?德國外交部默默撤走台灣國旗,副發言人:台不是我們所承認的國家

【人權治國的德國壞掉】經濟強又將輪值歐盟主席,梅克爾恐帶著 27 會員國投入中國懷抱

【錢給這麼少還跟敵人好】德國死不調漲北約軍費又親中俄,美國怒裁 9500 駐德美軍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特派專欄 台灣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 在德國能見度前所未見 〉。首圖來源:駐德辦事處臉書,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