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權威刊物《經濟學人》在 3 月底刊出一篇名為<富裕國家將採取激進的經濟政策來應對covid-19>的專文,揭示性的分析,新冠肺炎啟動了人類社會幾個世紀以來第一次的「全球化(市場)倒退」。向來走自由市場派的《經濟學人》對這樣的演變顯然非常擔憂,文章警告,眼下看起來暫時性的改變,事實上將成為長期性且難以逆轉的影響。

無獨有偶,《紐約時報》也在同一週刊出一篇專文<新冠疫情在全球催生獨裁和濫權?>警告,在防控疫情的短期共識下,即使在民主法治優先的歐美國家,也不斷允許政府特例擴權,未來要如何收回這些權力,防止政府濫權侵害人權,將是一個壓力。

美國紐約曼哈頓島。圖片來源:Pixabay

全球性傳染病,推動前所未有的逆全球化趨勢

新冠肺炎 2019 年底在中國武漢市爆發後,短短 3 個多月遍及全球,也推動前所有未有的逆全球化趨勢。

什麼是逆全球化?文中舉例,疫情將導致各國將開始自產藥品、醫療設備、及衛生紙等重要內需品,長期來說,供應鏈散布全球各國的做法也會反轉,而過去人口高度往都會區的模式也會改變。好處是,在購屋選擇上,不會再如以往一窩蜂的偏好大都會生活圈,造成房價節節攀升,但壞處是有些國家可能將更加排外,對移民越來越不友善。

逆全球化趨勢並非從武漢疫情肆虐才開始,但在全球各國紛紛加強防疫抗戰的此刻,無疑提升了時代走向巨變的速度。

新冠肺炎重踩「逆全球化」油門:大政府趨勢難返

隨著疫情對經濟全面性的打擊,民間企業和失業者要求政府出面紓困的聲音,越來越難抵擋。各國政府不管願不願意、有沒有能力,都開始提出紓困方案。

3 月底疫情在美國快速蔓延後,川普政府在國會推動金額高達 2 兆美元的史無前例紓困法案。根據 CNN 報導,紓困法案內容包含對中小企業的 3 千 5 百億美元紓困、對失業者的直接現金發放、以及對大型企業的借貸協助等。除此之外,聯準會主席鮑爾也在 23 日宣布史無前例的無限 QE(量化寬鬆)政策,將無限量收購市場上的債券資產,以穩定市場。

而在英、法等歐洲領頭國家,則是做出信用借貸擔保,而且額度是相當於這些國家的 15% GDP 產值,歐洲央行也隨著美國聯準會腳步,強調會力挺底下各國要發行的國債。

川普政府提出的紓困法案金額,是歐巴馬政府在 2009 年金融海嘯時,提出紓困額度的兩倍;諷刺的是,川普所屬的共和黨,較歐巴馬所屬的民主黨更為右派,是往往主張「政府不該干預市場」的小政府,即使川普喊著「政府現在的插手,是為了讓自由市場保持自由 」,但是實情是,川普政府的做法帶動全球進入一波全新的大政府趨勢。

美國紐約川普大廈。圖片來源:Pixabay

紓困金額來到史無前例新高,這將是經濟政策全面革新的一頁

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只是重踩了這股大政府趨勢的油門,事實上,在疫情之前,全球經濟政策的路徑就已經發生結構的變化。

從歷史上來看,政府的稅收和支出,在這波疫情前就已經節節攀升。有數據可追朔的國家裡,過去 30 年來就有 3 分之 2 是政府支出持續增加的;而其中,美國政府更是在公共花費上的支出多了 8%。

從理論上來看,以政府支出的項目來看,政府長期下來只會越管越多、越花越多。因為,當人民越來愈富裕時,就會要求愈完善的公共福利,對政府的期望值也會增加,例如國民教育支出、失業補助金等,這些政策也都不太可能撤回。

而從人類歷史的軌跡來看,政府增加稅收與增加支出的高峰時機點,是戰爭。政府在征戰前後大量徵稅、也在市場上大手筆借貸,如此「強制性的向人民借錢」才能打上一仗,隨之,政府權力也越長越大、越來越「官僚」,在那之後,這些資本國家的開銷,早已抬升一大截。 CNN 報導也直接在標題就揭露,現在美國的國債等同戰時等級。而當前歐美大國的防疫最前線,與打仗也相去不遠了。

就算不從歷史軌跡而只看數字,當前的財政措施,也恐將招致後遺症,因為政府一邊大降息、又一邊狂買市場上債務,接下來,就只能仰賴新政策,才能釘住這些政府借貸的利率,而且不管是上漲或下跌都會需要。另外,看著這次疫情通融了如此大筆紓困,下次可能會有政客說,有境外敵人要征戰需要開銷、或是有緊迫的綠能議題要撥預算。

企業和個人的經濟出路在哪,全由政府和國會決定

古典經濟學強調,市場應該由那隻「看不見的手」來調控,市場自然在選擇「誰能有效運用資源」、「誰更與時俱進的提供大家生活所需 」的過程,藉由自由競爭,讓好的企業留下來,淘汰不具備營運績效的公司。

然而,現實世界的政治運作卻難以如此抽象理想。沒有一個政客敢在一家規模龐大的企業要破產時輕易見死不救,承擔隨之而來的金融流動風險與失業風險。這是為什麼,從戰後的凱因斯經濟政策顯學、到 2008 年金融危機政府出手救市,到如今的全球新冠疫情,沒有任何一個政府袖手旁觀。

《經濟學人》認為,現在各國政府提出龐大的資源政策來拯救所有產業,長期的結果,會造成企業不再認為自己需要「立即改變」以提高競爭力,而政客在網路輿論快速發酵的壓力下,只會更快和產業龍頭們合作,在下一次劇變時要求再一次的巨額紓困方案。

對一般社會大眾來說,大政府的結果,就是稅收的持續上漲。在新冠肺炎前,歐美稅收和花費就已經逐年上漲;這不僅是因為人口老化,城市快速發展後達到的高收入水平,也會連帶讓該地區的公部門支出上漲,(例如舊金山科技業蓬勃發展後,該地公部門人力薪資、福利支出、和基礎時薪也都會提升)。上述的財政還只是政府擴權的其中一個面向,更多專家擔憂的,是緊跟在後的濫權問題。

非常時期,非常手段?還是,我們在縱容政府濫權的隨便態度

根據《紐約時報》調查,在英國,政府官員已經可以直接關閉邊境、拘捕人民;以色列政府先是關閉法院,接著透過追蹤手機數據監控人民,違抗命令的人最高刑期達 6 個月;泰國總理開始實施宵禁、審查新聞媒體,當地記者因為批評當局防疫政策,還遭到起訴;菲律賓總統「狂人」杜特蒂更曾將憲法比擬為「一張衛生紙」。現在智利則派兵前往長期被示威者佔領的公共廣場,一場社運又死在披著「防疫」狼皮的審查之中。

這些掌權者,以公共衛生危機為藉口,拿起下無關乎防疫的新權力,當前甚至沒有什麼措施,能確保這些權力不會被濫用。而在公民忙於人人自保的情況下,可能意識不到現在讓出的權利,屆時想收回,就已經來不及了。畢竟權力塑造很容易,但要再拆解它們,就難上加難了。

推薦閱讀

【喜極而泣的防疫災難財】上一秒上電視哭崩盤,下一秒卻靠逆勢投資賺進 26 億美元

【不是國營企業,卻永遠不會倒】川普政府讓財政部用 500 億美元紓困波音,為什麼?

【共和黨提案要求中共賠償】川習熱線更像分手電話?美議員:美、中關係回不去了

參考資料

《經濟學人》:< Rich countries try radical economic policies to counter covid-19

《紐約時報中文網》:<新冠疫情在全球催生獨裁和濫權?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