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同婚專法》已在 2019 年五月通過,但藍營總統候選人韓國瑜的造勢大會,依舊拿來做文章!藍營屏東縣黨部製作選舉文宣痛批「蔡總統強推同婚」,藍營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邱素蘭更語出驚人:「同婚毀傳統,讓愛滋病叢生。」

本文作者從醫學角度,戳破政客利用同婚不當連結愛滋病的謊言。(責任編輯:黃梅茹)

圖為同志大遊行,首圖來源:毓馨麥, CC Licensed。

文/黃紹瑜(醫學系學生)

台灣歷史上只有一次真正意義上的 HIV 大流行,那是在 2004 年左右,在靜脈藥癮者之間,因為共用針頭而散播的。

台灣愛滋病防治難題:社會偏見讓「高風險族群」變「高風險者」

台灣的愛滋病防治從古至今一直存在有兩大問題,第一是對帶原者本身的汙名化,第二是對高風險族群的歧視。大家可以思考看看,如果說今天你自己作為一個高風險族群,你會去做篩檢嗎?

如果說今天檢驗結果出來你真的患病了,你可能會被親友疏遠、被雇主開除,未來找工作也可能會因此被刁難;但如果不去做篩檢的話,愛滋病的潛伏期可以長達 20 年,你可能還有 20 年的時間可以過著跟以往一樣快樂的人生,等到發病之後因為治療的延誤,你受苦的時間也沒有想像中的長。

即使結果出來,你真的沒有罹病好了,你的親友在知道你接受過篩檢之後,是不是會開始質疑你的性向?而我們的社會是如何對待這些同性戀者的?即使檢驗結果是陰性,你是不是一樣會被親友疏遠?家人看你的眼神會不會跟過去不一樣了?你的老闆、同事會不會因為這個原因,給你差別待遇?「他們會不會覺得你很噁心?」更何況,搞不好你真的就沒有罹病啊?

我再問一次,如果你自己是個高風險的帶原者,你願意接受篩檢嗎?還是等到症狀出現之後,再來亡羊補牢呢?

問題是,在症狀出現之前,病毒就已經具有傳播能力了。

台灣在 2004 年靠「包容」防疫愛滋病毒

回到 2004 年的大流行。當年的衛生署有沒有成功的做好防疫工作?

如果沒有的話,你的三等親以內大概至少會有一個感染者吧。那麼,當年的衛生署是如何完成這項艱鉅的工作呢?

是透過調高持有、吸食毒品的罰則嗎?是透過宣傳、醜化吸毒者的形象,用社會壓力來讓毒癮者卻步嗎?都不是。

當年的衛生署在各大衛生所、衛生局免費發放乾淨的針頭,給這些毒癮者使用。而且下令,警察不能在衛生所旁邊埋伏、逮捕這些毒癮者。

這說明了一件什麼道理?

對於從事防疫工作的人來說,疾病才是我們的敵人,不是病患,也不是高風險族群。而古今中外所有的研究都顯示,包容才是最好的防疫手段。因為只有當我們不再帶著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們的時候,他們才能真的站在陽光之下。也只有在他們不需要躲躲藏藏的時候,我們才有幫助他們的機會。

台灣是愛滋防疫的國際「前段班」

再來說到 HIV 本身的治療。基本上只要按時服藥,將血中的病毒量控制在驗不出來的情況,那即使是帶原者也能做到沒有傳染力。

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在 2017 年提出了 90-90-90 政策(《BO》編按:愛滋防疫政策),也就是 90% 的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的狀況、90% 知道自己感染的人接受藥物治療、90% 接受藥物治療者血中驗不出病毒。而台灣是全世界最接近這個目標的國家(以上三個數字分別為 84%、88%、94%),沒有之一。

能夠得到以上光榮的成績,除了台灣健保體系的強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對於這些高風險族群權益的重視。如同上述對於毒癮者的體諒,在台灣社會當中,很多看不見的地方都有 HIV 防治專家的身影。以前曾經跟過作 HIV 防治的老師,他們除了親自到同志夜店駐點之外,也會定期去私娼寮,替那些性工作者提供篩檢服務。

當然,這種做法顯然只是權衡之下的結果。畢竟理想的情況是能夠讓這些人主動向醫療院所尋求協助,而不是讓本來就吃緊的醫療人力承受更大的負擔。無論同志、性工作者或是感染者的去汙名化,都是為了讓台灣的社會能夠更接近這樣的目標,而去年的同婚合法化,更是標誌著社會往這樣的方向前進的重要里程碑。

在台灣走向進步的同時,有政治人物開始扯後腿:汙名化同志、愛滋病

然而,所有的事情總是憂喜參半的。從前年開始,不斷有政治人物利用汙名化同志、汙名化愛滋病、甚至散播有關疾病的不實謠言,來謀取個人及特定政黨的政治利益。最可悲的是,他們竟然還成功了。而如今,這些為了私利,不惜破壞醫界前輩們過去 30 年來的防治成果的人,還想要在年初的選舉上如法炮製。

他們想要讓這群人重新回到黑暗之中,他們只想要眼不見為淨。

2018 年 10 月,北榮感染科的愛滋病防治先驅王永衛醫師因癌症病逝。王醫師獻身愛滋病防治及研究,前後近 40 載,行醫生涯照護過上千位愛滋病患者。同年 9 月,我們在選擇臨床導師的時候,王醫師的名字還在名單上,然而本人卻已在幾個月前閃電退休。我記得王醫師本是我感染科的導師首選,當時因為聽聞他退休的消息而感到惋惜,沒想到一個月之後再次聽到他的消息,居然是他的死訊。

關於王醫師的故事,網路上已有不少新聞、影片可以查詢。我不敢說醫之大者,應當如是,因為這些前輩們真的犧牲太多自己的生活,只為了維護台灣人民、以及感染者們的權益及健康。

我們不能讓這些前輩的努力,毀在一群無知、自私的人手上。

情感上,我們不能讓恐懼戰勝包容。
理性上,我們不能讓民粹戰勝科學。

所以,一月十一,回家投票。

延伸閱讀

【時力議員陳薇仲專欄】歧視休想長大!市府帶公務員認識同志、上性平課,讓歧視言行機率最小化

【小英沒把同志當票房毒藥】被酸跟「娘娘腔」拍片!蔡英文反挺鍾明軒「穿裙子」,籲大家勇敢做自己

【日本社會仍會可憐同性戀】「日本第一位女同志藝人」來台的震撼教育:台 30 年前課本已教「多元成家」

(本文經原作者 黃紹瑜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你跟我講立場,但我講的是科學〉。首圖來源:毓馨麥,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