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本文作者為時代力量苗栗縣議員曾玟學,他這次想與《報橘》社群探討,保育類珍稀動物石虎遭「路殺」的議題。

全台剩下不到 500 隻的石虎,近期光一周內,就有 4 隻石虎被「路殺」,曾玟學從苗栗縣政府的統計數據中發現,石虎的「路殺」事件竟有群聚效應;所以,我們該如何加強石虎保育工作?本篇有解。(責任編輯:黃梅茹)

首圖來源:ourskyuamlea, CC Licensed。

一週四起石虎路殺,今年已超過平均來到第 13 起。

七月16 日看到新聞,發現又一隻石虎在 140 縣道被路殺。這是自 8 日在後龍、11 日在卓蘭 140 縣道後, 15 日和 16 日再次連續於卓蘭 140 縣道發現,為今年苗縣發生的第 13 起路殺事件,短短一周共 4 隻石虎被路殺。而一年平均路殺事件大約 8-9 起,今年已經遠遠超過。

圖片來源:曾玟學議員服務處提供。

這次被路殺的個體非常年幼,而就在昨天(7 月 16 日)也有一隻年約 3 個月、重約 600 公克的母石虎,死亡地點與 11 日的路殺案件為同一公里處不同方向,同樣位於卓蘭段 19.5 公里處,位於三義往卓蘭方向的車道。連續三起石虎路殺發生在 140 縣道。

石虎的路殺事件,其實有群聚效應

農業處有份剛完成的近 150 頁路殺風險評估報告「苗栗縣大尺度之路殺風險評估」 暨「縣道 140 改善建議分析」,這幾天剛拜讀完,相當用心的對縣內路殺熱點分析且提出具體改善方案,而這份報告就直接寫明為「縣道 140 改善建議分析」,說明 140 縣道真的相當容易出事,近兩起路殺就都是在 140 縣道。

在第二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從 2011-2019 年有被通報的路殺地點,主要分布於國道一號西側,以及 140 縣道沿線。第三張直線圖可以看到,苗 29、苗52、128 縣道、140 縣道為風險最高之路段。第四張圖則可以發現,路殺線性熱點有群聚效應。

圖片來源:曾玟學議員服務處提供。

圖片來源:曾玟學議員服務處提供。

圖片來源:曾玟學議員服務處提供。

透過搭橋建設與獎勵農友,我們其實有辦法保護石虎!

縣道 140 位於三面光老庄溪與大安溪之間,石虎可能需要頻繁穿越縣道 140 到大安溪床草生地覓食,再回到縣道 140 北側,因而提高路殺風險。老庄溪若能在多處建構橫跨溪上方的簡易且帶有植栽的平台跨越橋,且讓石虎容易發現的形式,應可減少老庄溪的隔離效應,或有減緩此區漏斗效應所可能增加的路殺風險。

改善之路段會應用紅外線感應自動照相機監測石虎於溪溝、道路缺口、高架路段下方及隧道上方的利用情形,劃出應保持石虎活動暢通之區域,標定可供石虎利用之通道,並提供地理資訊圖層檔,以利機關套疊相關土地清冊資料,並依道路結構環境提出增進石虎穿越公路及促進利用其他環境之改善建議,例如圍籬、反光板、聲音、通道等等,但不限於以上方式,作為苗栗縣府「108 年國土綠網瀕危生物保育計畫」執行依據。

除了路殺改善之外,農委會在 7 月 1 日也核定了《友善石虎生態服務給付試辦方案》,農委會林務局針對石虎族群相對穩定的苗栗縣通霄鎮及南投縣中寮鄉試辦「友善石虎生態服務給付」,獎勵在石虎棲地採友善農法耕作的農友、參與棲地維護的社區團體,以及配合石虎監測通報的家禽飼養戶。

石虎保育需擁有的正確觀念:讓石虎減少根本原因,是石虎棲地破碎化

文末要再次傳達一個觀念,路殺問題只是石虎議題的一環,並非最直接造成石虎族群遞減的原因,但因為路殺畫面聳動,新聞媒體大量曝光讓人覺得路殺是不斷讓石虎逝去的主因。但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棲地的破碎化,讓石虎族群無法交流與繁衍,以及覓食生存(石虎的繁衍能力其實不弱)。當然路殺議題也絕對重要,路段改善亦刻不容緩,但正是這些道路切割了石虎的棲地,才讓牠們需要冒著生命的風險,不斷地在這之間穿梭。讓石虎有完整的棲息空間,才是根本之道。

相關新聞:
苗栗再傳石虎路殺 1周3隻命喪輪下
真是夠了 連續兩起小石虎肚破腸流慘死
友善石虎 政府生態給付每公頃最多可補助 3 萬

延伸閱讀

【石虎 16 天死 3 隻】全台僅存不到 500 隻,苗縣議員竟稱「石虎太多才會被路殺」

【潘翰聲專欄】僅剩的 500 隻石虎有救了!苗栗拚通過《石虎保育自治條例》,讓石虎像牠親戚一樣「好命」

【時力議員曾玟學專欄】台灣少子化已經是國安危機了,怎麼還會發生「學生沒校念」的窘況?

(本文經原作者 時代力量苗栗縣議員曾玟學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一週四起石虎路殺,今年已超過平均來到第13起〉。首圖來源:ourskyuamlea,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