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雄求學的香港學生集會靜坐,同步聲援反《逃犯條例》,首圖來源:中央社。
香港民眾仍持續為「反送中」抗議,許多台灣人開始思考:如果香港政府最後執意完成《逃犯條例》修訂程序,會不會有大量香港人移民來台灣?批踢踢上更為香港移民問題展開討論。
台灣到底該不該接受移民?網友持不同立場
許多香港人曾提過,如果修法通過,會令他們崩潰到想馬上移民,香港有長者甚至表示,會替兒孫籌劃移民事宜;針對可能發生的香港移民潮,台灣網友抱持不同看法。
6 月 12 日,香港立法會原訂二讀審理《逃犯條例》(後來延期),許多香港民眾也從前一晚到隔天白天,堅持在立法會外抗議,當天香港局勢相當緊繃。批踢踢網友見狀,深信這件事告一段落後,香港「政治性難民」數量會暴增,並拋出討論:在未來五年內, 台灣有沒有接納這些難民的能力, 並讓台灣移民人口到達下一個巔峰?
有人認為「當初接受 200 萬外省難民」、「1949 接的還不夠多嗎?」,暗指歷經國民政府遷台的台灣,已經人口飽和。有網友以不一樣的切角反對:「我也知道港仔很可憐,但是我不想要港仔來稀釋台灣資源。」,也有人表示不以為然,「其實有能力的早就來了」。有人則狐疑,「高雄五百萬人口,是不是機會來了?」(此為高雄市長韓國瑜的市長競選政見)
當然,也有網友 XX9 說自己秉持人權精神,支持台灣開放香港移民,不過必須有兩個要求:
一、必須限制是 1997 年以前就具備香港籍的移民,他的理由是,香港 97 回歸中國後,已經混入太多中國的移民,文化思想不相容。
二、必須像馬來西亞、新加坡的移民一樣,與台灣人混居,不能自己聚集成小圈圈。

圖片來源:批踢踢截圖。

圖片來源:批踢踢截圖。

圖片來源:批踢踢截圖。
除了民眾討論,公眾人物、政府怎麼看待台灣的移民問題?
面對香港移民問題,想要爭取總統大位的國民黨候選人郭台銘,提出他的觀點:希望降低香港技術移民來台灣的門檻,歡迎優秀人才來台灣拚經濟。
政府又如何看待台灣移民問題?2018 年,台灣的新生兒人數創下 8 年新低,當規劃國家發展策略的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受《報橘》專訪,被問及政府對台灣人口結構有何準備與計劃時,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同時提到政府對移民的看法。
「移民部分,過去台灣不是一個很歡迎移民的國家,但我們的人口紅利是缺乏的,所以開始有《新經濟移民法》的出現。攬才部分,包括新南向、海外國人返台,都是希望讓台灣在全球人口競逐上,能讓外國人才來台灣,也要把好的人才留在台灣。」
陳美伶所提到與移民相關的《新經濟移民法》,在 2018 年推出草案。因台灣中階技術人力缺工高達 10 萬人 ,為了引進更多外國中階技術人力,《新經濟移民法》對中階技術人力的規範如下:
中階技術人力來台,月薪須達到平均總薪資 70 分位。產業人力方面,技術員、助理專業人員或機械操作及組裝人員等,月薪門檻為新台幣 4 萬 1393 元;社福人力方面,健康照顧人員,則要達到長照 2.0 照服員月薪 3 萬 2000 元。
中階技術人力還需有專業證照或其他證明文件,每年並有總額和各產業別配額。中階技術人力連續居留 5 年,平均每年在台居住 183 天,就可以申請永久居住權。
外國移民還能透過投資移民身份來台,以下為台灣的投資移民門檻規範:
一、投資營利事業新台幣 1500 萬元以上,並創造 5 人以上本國人就業機會。
二、投資中央政府公債及其他金融商品 3000 萬元以上。
在台灣連續居住 1 年,期間每次離台不超過 30 天;或是連續兩年內,每年在台灣居住滿 270 日,便可申請定居證入籍台灣。
不過這樣的移民門檻,算高還是低?
來台避難的香港書店店長林榮基,面臨移民困境

香港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右)接受廣播節目主持人周玉蔻(左)專訪,圖片來源:中央社。
因擔心香港通過《逃犯條例》修訂,香港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在 4 月 25 日入境來台,計劃在台找工作與定居。然而,林榮基想久居台灣,其實有一定難度。
目前,林榮基的臨時簽證獲准,可延長到 7 月中旬,在簽證過期前,想以技術性移民的方式,他必須找到月薪 42 K 的工作,為了保證自己能留下來,他正在積極尋覓工作。即便外國移民除了技術性、投資移民,還有創業、升學方式移民來台,但這些對現在的林榮基來說,好像都不太適合。
你怎麼看待香港人移民來台呢?另外,你認為台灣的移民門檻應該降低嗎?
《報橘 BuzzOrange》聲援香港爭人權與民主自由!我們關注香港、中國議題,提供並分享台灣視角予香港朋友,歡迎香港朋友追蹤 《報橘》粉絲團或投稿。
延伸閱讀
【美國要為香港「反送中」出手了】美議員提案,禁止中港鎮壓官員入境並凍結其資產
香港反送中民眾為台灣記者開路,大喊「不要讓韓國瑜當選、凡親中的都是騙子」
【第一次用恐懼心情做懶人包】10 張圖搞懂,香港人為何罷工罷課也要「反送中」
參考資料
《報橘》1、2、《美國之音》、郭台銘 臉書粉專、批踢踢 1、2、3、《中央社》、《新頭殼》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