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編輯檯好書推薦:《美、中開戰的起點》】
中國緊抓著台灣不放的原因,絕對不只民族情懷!
以下觀點摘自美國白宮核心幕僚 Peter Navarro 最新著作《美、中開戰的起點》一書,本篇摘文除了釐清中國不肯放棄武統台灣的原因,身為川普欽點核心幕僚的 Peter Navarro 更在書中揭示,為什麼美國把台灣當盟友,但無法做到「真正」挺台。(責任編輯:黃梅茹)

首圖來源:The U.S. Army,CC licensed。
文/彼得‧納瓦羅 (Peter Navarro)
問題:以下哪個因素最可能讓中國和美國因為台灣引發戰爭?
1. 民族主義
2. 地緣政治
3. 意識形態
4. 道德規範
明顯的是,兩國戰爭之間的可能性隨著風險而提高。特別的是,台灣是兩國開戰最可能的導火線。為了了解原因,以及為何問題中的四個選項都會造成影響,我們必須從北京和華府的不同觀點來看。
美國教授:中國努力取回台灣只是因為民族主義、自尊?錯!
美國海軍學院的吉原俊井教授在觀察之後,針對北京的民族主義危機做出了概略整理:中國認為台灣是最後一塊百年國恥期間失落的領土,中國取回台灣,讓台灣回到祖國懷抱,是不可動搖的信念。
因此,吉原警告:中國和美國之間有爆發大戰的可能性,因為中國幾十年來都不斷重申,中國人準備好為台灣而戰。
但是,如果認為中國努力取回台灣,全是出自於民族主義情懷和百年國恥「絕不重蹈覆轍」的自尊,會是錯誤的結論。至少有另外兩個重大理由,讓北京政府相信,重新掌控台灣這個「叛亂省分」是絕對必要的,一個是地緣政治因素,另一個則是意識形態。
地緣政治的理由也就是房地產的絕對原則:地點。一個始終不變的事實是,台灣幾乎位於第一島鏈的中點。中國少將彭光謙和姚有志在談到地理戰略的意義時說到:「台灣如果疏遠中國大陸,中國將永遠被鎖定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西邊。」在此情況下,「中國將會失去復甦的重要戰略空間。」
至於占領台灣牽扯到的意識形態,北京政府面臨的海峽兩岸問題是自由民主獲得的優勢,一個小小的叛亂省分居然可以擁有幾乎完美的民主體系。在此要進一步澄清歷史,國民政府的元首蔣介石和他的國民黨黨員在一九四九年抵達台灣時,並未實施民主。相反的,蔣介石自己也採取專制統治,與中國大陸的毛主席一樣殘暴且嚴酷。
不過台灣不凡的地方是,一九九六年進行總統直選之後,就擁有充滿活力且運作良好的民主制度。在台灣,開放的辯論和思想交流造成激盪,投票率極高,和平的政權轉移實際體現了政治層面的自由,促進國家經濟的成長與開放。
事實上,台灣的民主讓北京政府的專制主義者深深恐懼,因為這向中國人民和世界上其他人證明了,北京最常重申的主張是全然的謊言。但基於本身的文化和性格,中國人民需要強大的專制政府來擴展經濟,讓儒家社會得以適當運轉。
基於以上這些理由:民族主義、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讓北京政府需要重新掌控台灣,而全中國也視台灣為願意為其一戰的「核心利益」,台灣是一個必要條件。
什麼原因造成美國難以直接挺台?
從這個複雜等式的另一個角度來看,當然還要考慮到美國,而北京、華府和台北方面也不斷詰問的是,美國是否準備好在一場似乎獎賞極小的戰場中,為了保護台灣而戰。事實上,過去數十年來的美國總統,都讓北京政府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美國願意為了政治和經濟實務上的考量而犧牲台灣。
舉例來說,請回想美國總統尼克森和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只將台灣視為削減蘇聯勢力以及適時結束越戰的棋子。為了達成那些目標,尼克森和季辛吉想辦法讓台灣在一九七一年退出聯合國,並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取而代之。
時間來到二○○○年,在宣誓將「傾盡全力」保護台灣後,小布希總統卻公開在二○○三年譴責台灣總統的「言論和行為」,表示「他會自行做出決策以改變海峽兩岸僵局,而這是美國不樂見的」。
民主黨總統歐巴馬也很快追隨小布希牆頭草的態度,他和他的前行者一樣,拒絕對台銷售防禦用的先進武器系統。
當然,在審慎為台灣制定政策時,華府的政治領導人一直都有難題要面對。美國的經濟極度仰賴中國,因此始終不情願改變現狀。另一個政治的轉折是,許多華府的官員也非常仰賴跨國企業的大筆政治獻金,而這些企業在茁壯的中國貿易中可以取得大量的利益。因此,政治和經濟貿易兩方面都侷限了美國對台灣的支持。
對吉原教授這樣的專家來說,美國的「侷限」和總統既有的搖擺不定,會提高風險。因為美國的遲疑和軟弱傳達出的訊號,也許會讓快速軍事化的中國變得更大膽,最終將大舉入侵。吉原教授認為,中國會嚴重誤判美國對台灣問題的堅定立場。
但台灣對美國軍事布局之重要,專家認為美不可忽視
在此,台灣的生存不只對美國的道德和意識形態有重大影響,蓬勃發展的民主也能促進自由與和平的貿易。另外,傳統基金會的成彬也描述了地緣政治相關的嚴酷現實:除卻日本和沖繩,台灣也許是第一島鏈中開發程度最高的一個,因此疏離台灣在某方面來說,是為中國海軍敞開大門,讓他們可以暢行無阻進入太平洋中心。
針對這點,吉原也補充:如果中國能以和平或武力手段拿下台灣,就可以將第一島鏈一分為二,並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前線布局切成兩半。這對二次大戰後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布局來說,是前所未見的。
很顯然,這樣的「美國軍事布局」將非常仰賴美國在第一島鏈周邊的協約盟友,所形成的不可或缺的戰略三角。美國在很多島上都有先遣基地,而台灣的防禦就是第一島鏈的支柱和中心。這樣的布局是因為日本攻擊珍珠港後所帶來的合理影響,「國恥日」讓美國學到了孤立主義和從亞太地區退兵的教訓。
這也是因二次大戰的血腥戰事而導致的軍事布局。因為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在珍珠港事件後從菲律賓丟臉撤兵時,大批的日本戰機就從台灣起飛,在空中和菲律賓群島坑坑洞洞、煙硝四起的跑道上,擊敗了麥克阿瑟的轟炸機和戰鬥機,難怪麥克阿瑟會用「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來形容台灣。
推薦閱讀
中國想吞掉台灣到底是看上哪一點?
即使台灣與中國如「電車問題」般難解,台灣仍然能「懲罰」北京政府
老被中國拿來壓制台灣,美外交官都不認同的「一中原則」、《中美三公報》是什麼?
《台灣關係法》邁向 40 年,其中友台關鍵還被美官員讚「天才設計」
台灣守住友邦不需與中國拚撒錢!美智庫報告:台應與世界說自己的「好人好事」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美、中開戰的起點》,由光現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The U.S. Army,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