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柯文哲臉書。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 >> 詳細職缺訊息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國際政經觀察家開始!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以及相關文字作品寄至 [email protected] 

瑪莉亞颱風席捲台灣,許多縣市於昨天(7/10)稍早就公布隔天( 7/11)是否停止上班上課,北北基則因雨量、風力預報不同,三個縣市的首長決定開視訊會議討論,連遠在新加坡的新北市長朱立倫也遠端連線。

最後新北市在昨天(7/10)晚上 9 點率先發布停班課訊息,隨後 10 點台北與基隆市則宣布正常上班上課的訊息,北北基生活圈首度分手,也引來民眾罵聲不斷。

為什麼北北基生活圈偏偏在這次颱風分手?

有人一定相當好奇,新北市為何提早(晚上 9 點)宣布今天( 7/11)的消息,通常三個縣市一起討論的話,不是應該共同宣布嗎?

新北市政府的臉書也為民眾解開疑惑:所有的一切在於氣象。

新北市決意停班停課的最大依據,主要來自──中央氣象局的氣象資料,表示 7/11 0 ─ 6 時的平均風力,超過 7 級,最大陣風超過 9 級風力,已經達到中央的停班停課標準。而新北市的版圖遼闊,有海岸也有高山,在晚上 9 點宣布的另一用意,也是讓居住偏遠地區隔天需要早起上班上課的民眾能夠安心睡覺,作其他的因應準備。

這樣的決定,被許多新北民眾奉為「德政」「朱市長英明」,因為新北市確時有偏遠地區的考量。

獨排眾議,台北市宣布正常上班上課

一小時後,台北市長柯文哲與基隆市長林右昌決議,依照氣象局當時的最新數據資料,顯示未達停班標準,所以隔天還是維持正常上班上課;也補充道,天然災害發生時,勞工居住地與上班地只要其中一地發布停班停課,勞工即可主張選擇不出勤。

不論是透過手機、電腦、電視得知訊息的民眾都熱烈討論,如同炸開了鍋般湧進柯文哲的臉書灌爆不滿留言。許多民眾非常憤慨,用柯文哲曾經提過的「北北基共同生活圈」來打柯 P 的臉,並提到住新北但在北市上班的能夠就因為這樣不去嗎?批他不知民間疾苦,還有民眾放話原本是柯粉,不過年底會用選票教訓柯 P。

倒也有人提出神邏輯,「真的是以為自己能當柯神嗎?再神也沒有賴神神啦,唯一支持賴清德選北市!」咦?

當然也有許多民眾護航,「你是我見過唯一一個不因政治謀略或同儕壓力而影響決策,當了官卻沒因此而換上政治腦袋的政府官員,謝謝你相信科學和氣象人員的專業」。甚至連桃園市議員王浩宇也跳出來為柯文哲說公道話,評此決策是專業考量、非政治考量,呼籲大家沒必要把氣出在柯文哲、林右昌身上

想必這兩位縣市首長也為此做好心理準備,畢竟與新北市不同調,勢必引來極大爭議。

基隆市長林右昌有話要說

他今早在臉書 PO 文,表示昨天下了很煎熬的決策,過程中他的幕僚勸說年底選舉,那就跟著新北市放就好,不過他表示自己不想算計政治。

他也還原了昨晚的狀況:本來台北市就傾向不放假,新北市也傾向「原則不放假」;殊不知到了 8 點新北市表態,無論其他縣市放不放假,他們已經決定要在九點宣布停班停課;而且希望我們也在九點一起宣布。

林右昌感到相當錯愕,猜測大概是因為朱立倫市長人在國外,怕被罵,所以乾脆做出全新北市都放假的決定。並表示新北市的轉彎,讓我跟柯文哲壓力很大。基隆市透過氣象局最後一次預報資料顯示達標有一段距離,與北市共同決定隔天維持上班上課。

貼文一出,有人讚他誠實,並認同他的做法,因為放不放假要以氣象預報作為依循,不該以政治為主要考量。也有人批評,請他尊重地方市長的決定,刻意婊朱市長有什麼意義?並要他不要什麼事都用政治語言、用政治陰謀去考量好嗎?

 台北市自昨天後停班停課後爭議不斷

昨天(7/10)下午 4 點北市府宣布停班停課,希望大家盡速返家,做好防災工作。因為大家同時在同一時間下班,導致交通大癱瘓,各地塞車、捷運遭擠爆的狀況不斷。

之後北市從原本預計晚上 8 點決議隔天是否停班停課,將決策結果挪到晚上 10 點,也讓民眾的心懸了好一段時間。後來決定維持上班上課後,又爆出台鐵隔天西部幹線區間列車基隆至新竹路段中午 12 點前停駛,引發通勤族恐慌,幸好後來台鐵更新火車班次照常行駛。

中時,中天《新聞龍捲風》在昨晚 10 點後開放叩應,其中住在新北市的張小姐更疑似氣昏頭,大聲怒吼:「我決定了!我家 8 張選票絕對不投柯 P 。」讓線上不少收看觀眾都滿頭霧水,不解新北市民要怎麼選台北市長?

延伸閱讀

柯文哲要求「颱風假 SOP」是對的!別再讓中央政府放任地方用放假買票
「不能連任就算了」柯文哲看民調:因為別人 20 年能犯的錯自己一年就犯完了
上班比性命還重要嗎?賴清德被罵翻的真正原因:搞錯颱風假的意義

參考資料

《蘋果日報》:〈【民怨片】北市4點停班課! 家長灌爆柯P臉書「還要接小孩」
《中時》:〈戴立綱颱風夜接叩應 新北張小姐氣瘋:我家絕不投柯P!
我是新北市 臉書
柯文哲 臉書
林右昌 臉書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柯文哲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