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台灣近來調漲基本薪資, GDP 在帳面上也所進步。一直以為的 GDP 成長等同於經濟好轉,但我們真的有因此過得比較好嗎?

作者即將用 1995 年至今的數據告訴你,高不可攀的房價如何像一頭怪獸把經濟成長該帶來的幸福感給吞噬了。(責任編輯:黃梅茹)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 >> 詳細職缺訊息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國際政經觀察家開始!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以及相關文字作品寄至 [email protected] 

1995年,國父紀念館附近25坪公寓只需要668萬元、延吉街33坪3房的公寓也只要798萬元。(圖片來源:許建榮)

文/許建榮(澳洲歷史、政治學博士;曾任台灣文化資訊站站長)

蔡英文執政滿兩週年,的確,客觀的經濟數據都是及格的成績,就連經濟櫥窗股市也已經上萬點多時。然而,經濟無感是事實,在物價房價都上揚,實質收入趕不上萬物齊漲的狀況下,這也是大潤發發出衛生紙漲價誤導訊息後,導致萬民搶購衛生紙登上英國經濟學人報導的主因。

此外,電信業的 499 之戰,也是民眾爭取小確幸的案例。再者,在今日原油價格攀升到近年來高點的同時,全球汽油零售價格皆漲到數年來新高,其他國家的消費者反應尚可;但是,薪資成長有限的結果,台灣消費者只好對油價幹聲連連,逼得政府啟動凍漲機制吸收成本。

造成全民經濟無感的原因之一,除了薪資成長有限外,房價絕對是主因之一。即便蔡英文政府努力推動受薪階級薪資成長政策,然民眾依舊無感,因為高不可攀的房價,已經壓到人民喘不過氣來

坦而言之,台北房價早已高過東京房價多年,只是,台灣人的薪資收入,大概只有日本人的三分之一;在收入比日本人低三倍的狀況下,台北房價卻比東京高。當台灣人近幾年赴日觀光人數每年都超過 400 萬人的當下,大家對比日本房價與在日本的消費,實質的比較當然讓台灣人對台灣經濟無感。

房價 N 級跳 薪資跳不動

筆者分別以 1995 年 5 月 20 日、2005 年 5 月 20 日以及 2015 年 5 月 20 日的報紙廣告為例,檢視這 20 多年來台灣人對收入與房價的感受。

以 1995 年 520 為例,國父紀念館附近 25 坪公寓只需要 668 萬元、延吉街 33 坪 3 房的公寓也只要 798 萬元;一般小餐廳服務生 3 萬起跳、女領檯 3.4 萬元、排骨餐廳專炸排骨的助手也有 3 萬至 3.5 萬起薪。

2005 年,榮星花園旁公寓 32.91 坪要價 1080 萬,松江路附近公寓 36 坪要價 1280萬,吳興街 41.63 坪公寓要價 148 0萬,新生北路套房 14 坪 388 萬;至於鹽酥雞店的工作人員起薪 2.7 萬至 4 萬之間。由 2005 年與 1995 來比,1995 年東區 33 坪的房價還在千萬以內,但是,2005 年非東區的房價,30 幾坪的公寓已經破千萬。但是,廣告上的起薪卻從 3 萬左右降到 2.7 萬。

2015 年的房價更驚人,南京東路的公寓 26.9 坪要價 2880 萬、八德路敦化北路附近的 41.5 坪公寓要價 3545 萬,松江路的 11.3 坪套房要價 988 萬元。餐飲相關的薪資,維持在 2.7 萬起跳,除非是專業人士如廚師、師傅,否則也是起薪低,更別談馬英九執政時產生的 22 K 問題,一直存在許多服務業之中。若以 2005 年與 2015 年相較,2005 年 14 坪的套房只要價 338 萬,2015 年 11.3 坪的套房卻要 998 萬;2015 年,26.9 坪的房子要價 2880 萬、41.5 坪的公寓要價超過 3 千萬。

從上述的報紙廣告數字來看,很明顯可看出薪資成長有限,但是房價卻是N級跳。雖然這兩年來,房價微幅小跌,但百分比個位數的跌幅,與房價在過去的倍數漲幅根本無法相比。倘若我們以冷冰冰的政府統計數據來看,也能看出這個趨勢。

房價所得比漲幅驚人

從表一至表三的近 10 年全國與雙北「房價所得比」來看,2017 年為止,國人平均要不吃不喝 9.16 年才買得起房子,新北市民要超過 12 年半(12.71年),台北市民更要花費近 15 年(14.99年)。

通算 10 年來,國人的不吃不喝買房指數增加了 3 年多(從 5.87 年到 9.16 年),也就是每晚 1 年買房子,不吃不喝的時間就要多拉長約 4 個月(0.33 年)才能買得起。如果大家想在雙北都會區置產就更辛苦,新北市民每晚 1 年買房就要多熬 6 個多月(0.53年),台北市民每晚 1 年買房更要多熬 7 個多月(0.62年),愈晚買愈辛苦、愈追不上房價。

以房價所得比年增率觀察,全國而言,10 年間有半數時間的漲幅超過 6 %,台北市甚至在 2009 年時上漲幅度過三成,新北市也有 4 個年度的漲幅超過一成,數字可見台灣人購屋痛苦指數遽增。雖然近年的房價漲幅似乎有些緩和,但下降比率大多不到 2%,與增幅動輒 10% 以上相較,房價只能算凍漲,還稱不上有明顯下跌跡象。

房貸負擔率居高不下

房貸早已是受薪階級的惡夢,為了養房,許多人放棄結婚生小孩,因為房貸吞掉了一般人收入的驚人比例。以表四至表六的房貸負擔率為例,在國人每個月的日常開銷中,有將近 4 成(37.58%)是花在房貸上,其中新北市民的日常開銷有超過一半(52.19%)是用來揹房貸,台北市民身上的房貸負擔更是超過六成(61.52%)。

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市的房貸負擔率,從 10 年前的將近四成,在 2014 年時一度高達66.59%,亦即每個月有三分之二的支出是花在房貸上。整體而言,國人所扛的蝸牛殼重量,在 10 年內呈現持續增加的趨勢,每年上漲幅度多數處於 4%~8% 之間,直到2017 年才稍微緩和。雙北都會區市民的貸款負擔相當沈重,雖然近 3 年已不像往年瘋狂增加,但前 7 年的漲幅非常驚人,例如台北市在 2009、2010 年,新北市隨即跟進在 2011、2012 年時,漲幅甚至都達兩位數。

不僅如此,10 年來國人每月實質薪資僅僅成長 5%,從 2008 年 45038 元成長到 2017年 47271 元,實質薪資成長與房價的增加速度相比顯得微不足道。簡言之,房價漲不停,房貸負擔率年年漲,只有 2017 年小跌,如此小小的跌幅,百姓當然感受不到經濟的果實。看來,對一般市井小民而言,無法解決房價問題,即便經濟數據亮麗到噴煙火衝太空,終究還是無感經濟。

延伸閱讀

房價貴到你我買不起,為何總有人能笑呵呵數鈔票?資深鄉民破解炒房手法
未來 10 年房價將不跌反漲?台灣人一直變少誰會買房子呢
除了沒日沒夜幫你換約,「非」中華電信員工被勞動剝削到什麼程度?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Taiwan In Numbers:房價吞滅台灣經濟果實〉。首圖來源:原作許建榮。)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房價低、1年取得居留權」 香港人愛投資台灣房地產
【央行金融穩定報告全文】台灣家庭債務15兆 都是高房價惹的禍
還在為高房價苦惱?來看看宋朝怎麼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