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選這篇文章】

提到老化問題,你是自在面對,還是努力抗老?根據一份研究顯示,兩岸人民面對老化問題有不同的心態,台灣的老人從傳統的服老、抗老,已轉變為自在無齡,而對岸正從扶老走向抗老。

這樣的改變來自社會與科技的變遷,以往仰賴家人的長照工作,現在將由機器人取代,一方面降低親人的負擔,一方面也讓人們晚年生活更有尊嚴。而這背後的銀光商機,更是你我不可忽視的龐大市場。(責任編輯:高聖雅)

你服老嗎?還是用力對抗老化?或是自在面對老化?

每個人都無法迴避變老,但可以選擇如何面對老化。根據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最新研究顯示,兩岸熟齡族群面對老化,分為自信贏老、獨立備老、隨心憂老、親情伴老、家人扶老等五大族群,其中台灣在自信贏老及獨立備老這兩類,是最積極的先驅者,共占39%,較大陸的29%多出10個百分點。

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創辦的智融基金會龍吟研論,1月25日舉辦「2018龍吟趨勢論壇:無齡現在進行式」,並由政治大學商學院特聘教授、龍吟研論執行總監別蓮蒂發表「預見兩岸自主樂老生活模式」研究報告。

這份報告係從2013至2017年針對兩岸熟齡族群所做的深度訪談,其中台灣的有效樣本為65人,大陸有效樣本為82人,並將這些樂活族群分為,面對老化較積極的「自信贏老」(高度自控與自信,做自己的主人)與「獨立備老」(生活依託自己);「隨心憂老」(對健康狀況焦慮悲觀,追求舒心大於健康);「親情伴老」(主動解除家人照顧壓力,維持關係是重點),以及「家人扶老」(早期勞力貢獻家庭,情感照護依賴家人)。

經過深入的訪談發現,雖然台灣在「自信贏老」及「獨立備老」的比例較大陸高,但另一方面,兩岸都重視家庭關係,因此在「親情伴老」及「家人扶老」這兩類的比重不相上下,台灣占60%;大陸占64%。

別蓮蒂觀察到,台灣已從傳統的服老,轉變為現在的廣為抗老,也有部分族群是自在老,也就是漸漸抬頭自在面對老化,並有尊嚴地自理老後生活。大陸則逐步從服老走向抗老。

來源:魂魄 Foxy, CC licensed

至於這些族群衍生的銀光商機有哪些?別蓮蒂進一步說明,因應以上五種樂活族群,產業端過往代工製造的單向模式已不敷需求,新經濟模式將偏向「以服務帶動生態系」的趨勢,包括以AI(人工智慧)協助消費者;以模組化服務設計因應生理衰弱需求的階段演進;維持生理功能的需求有跨足國際市場的先天優勢;熟男消費需求與潛力待開發等。

例如因應獨立備老群族,機器人進入家庭是現在進行式,樂齡長輩期待機器人可以協助生活打理;偵測裝置嵌入居家擺設,遇緊急狀況可及時處理。

來源:中央社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一位大陸45歲的男性受訪者發出心聲:人幫人會厭倦,雖然有很大愛心,經常做也會被拖垮,對老人就會做出很不友好的事情,最好有智能機器人,照顧生活起居,幫忙沖涼、餵食,機器不會發脾氣,雖然冷冰冰,但自己都老了無所謂。

施振榮也指出,台灣50歲以上人口近850萬人,面對老的態度從傳統服老、用力抗老,到自在無齡,年齡不再是限制,生活重心從家庭轉移到個人滿足,實踐健康與心理無老。大陸50歲以上人口推估近4.2億人,心態正從順從老化轉往積極養生,相較下,台灣的熟齡族群跑在前面。

他並期許,以台灣老人對樂活的需求,借重國內科技的創新能量,變成銀光經濟及產業發展,不僅讓台灣長者可以樂活,更進一步對人類做出具體貢獻。

推薦閱讀

【台灣正在滅絕中】政府錯估高齡化的威脅會怎樣?這是台灣 40 年內的樣子
「以前過年很熱鬧,現在只剩電視了」一人獨守百年老厝,隔夜菜配電視聲就是她的年夜飯
【長照可以這樣嗎】超激爽日本最大養老院:印鈔票、辦賭場,大家不再生無可戀等死!

(本文經遠見雜誌授權轉載, 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台灣老人比大陸更獨立、更有自信〉。首圖來源:SungHsuan Wang, CC licensed)